在寒冷的季節,大約每隔5到7天,就要受到一次冷空氣的影響。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當強冷空氣或寒潮襲來時,腦溢血病人死亡率明顯增加。生物氣象學家曾對128例腦溢血的病例進行研究,發現當天受冷空氣影響的有116例,占91%。原因是冷空氣通過前后,氣溫、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劇烈,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經興奮,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阻力增加,從而導致血壓突然升高,引發腦溢血。
研究發現,77%的心肌梗死和54%的冠心病人,與氣候變化的感受性有關。強大的高氣壓前緣常常伴有冷鋒,冷鋒過境后有大風、降溫。寒冷刺激會使人體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氧、缺血加重,心肌梗死發病增多。
寒冷會降低人體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壞其防御機能,如果這時病毒、細菌入侵,或原來就存在呼吸道中的病毒、細菌乘機為非作歹,可引起支氣管炎復發或惡化。
關節炎患者對氣候變化更敏感。人體各個關節雖然對氣候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這種適應能力因年齡和健康狀況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由于病人的關節機能已經遭到破壞,每到氣候變化時就感到關節酸痛。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氣壓和溫度的變化,如氣壓低、溫度驟變,則多數病人的癥狀明顯加重。
為了減少寒冷氣候對機體的影響,防止舊病復發,冬季應做好以下保健措施:①及時了解每次寒潮來臨和經歷的時間,切實做好御寒保暖措施,如胸背防寒、關節保護、足部保暖等。②冠心病患者應備有隨時可取的急救藥品,如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亞硝酸異戊脂(吸入),發生心絞痛,自覺胸悶、心前區刺痛時即可應用。③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一兩項鍛煉項目,如散步、做操、慢跑、氣功、太極拳等,以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慢性病患者切不可畏寒而臥床不起。④中風病人1/3是因生氣、憤怒而突然發病。因此,高血壓等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穩定的情緒,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⑤調整居室溫、濕度。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老年人適宜的室溫應在18℃以上。低于16℃或相對濕度太低或太高,皆容易促發呼吸道疾病;室溫低于12℃時,會感到四肢發冷,可引起血壓升高、血液粘滯性增加而誘發心臟病、腦卒中等,增加死亡率。⑥進食溫補食品。可根據自身體質和需要選擇一些溫補食品,如果品中的板粟、核桃、荔枝、松子、椰子、龍眼肉、大棗等,肉類食品中的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肉、豬肝、海參等。⑦正確服藥。冬季高血壓病人不要隨意停藥。冬季氣溫低,不宜長期服用寒涼性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