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關于“北京市部分地區老年人神經系統疾病患病率及生活活動能力的調查”表明,包括腦血管疾病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是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其中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主要危險因素。
宣武醫院的這項調查研究是聯合國人口組織資助的“北京市老齡化多維縱向研究”的一部分。調查組隨機抽取了北京懷柔、大興農村和宣武城區2 783名60~93歲的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對其中1 755人進行了面訪及神經系統檢查。結果顯示,老年人神經系統疾病患病率為40.3%,明顯高于全體人群5%~10%的患病率。其中居前三位的依次為腦血管病(21.4%)、頸椎病(15.6%)和錐體外系疾病(4%),其余為偏頭痛、癲癇等。因腦血管疾病導致癱瘓和臥床不起的老人明顯增多,已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原因。
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研究證實,高血壓是老年人腦血管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高血壓所致腦出血發生率為77.78%,所致腦梗塞為51.52%。城區高血壓發生率高于農村,與精神緊張程度、體力活動少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因此,積極防治高血壓是合理防治老年人腦血管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醫學問題。
(李東升供稿)
快樂的人更長壽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證實,保持快樂不但能提高生活的質量,還能延年益壽。較快樂的人較長壽,死亡率較低。
在這項對3 800名年齡在52~79歲的中老年人所做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在一天中記錄4次自己快樂、擔憂和其他情緒的程度,再根據他們快樂的程度將其分為最快樂、次快樂和最不快樂3組。盡管各組在年齡、財富和有無吸煙方面的指標有些許不同,但在種族分布、教育、職業狀態和整體健康上,卻是可以相互比較的。研究人員還控制了年齡、憂慮、慢性病、運動或飲酒等健康行為和社會經濟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最快樂和次快樂的人死亡率比最不快樂的人低35%和20%。主持這項研究的斯特普托表示:“快樂可能是人們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指標,對于健康特別重要。”他舉例說,快樂與良好的社會關系有很緊密的關系,也許是這類因素導致快樂和健康之間有所關連。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生態瞬間評估法衡量快樂的程度,受測者被要求在不同的類別中給自己評上1至5分不等的分數。斯特普托解釋說,在5分的等級中,受測者可能同時覺得四分快樂和二分擔憂,這比單一的維度復雜許多,也更為精確。
(劉曉荻供稿)
幼兒家居用品含菌量高
香港兒童健康基金一項調查發現,幼兒容易接觸到的家居物品含菌量較高,部分物品甚至比廁所地板還要高出10倍。
調查人員訪問了230名受訪者的家居,測試20項家居物品的含菌量,結果發現,幼兒枕頭、玩具、餐臺、冰箱門及遙控器等,細菌含量每4平方英寸有逾200萬個細菌量;而廁所地板、計算機鍵盤及鞋柜等的細菌數只超過20萬個。
調查顯示,在被訪家長中,70%忽略這些家居物品的衛生情況,沒有進行定期清潔。傳染病科醫生認為,物品上的細菌不會自動消除,當兒童抵抗力較低時,便容易被病菌感染。
香港兒童健康基金主席、兒科醫生歐陽卓倫建議,每星期要清潔各項家居物品3次;在流感高峰期間,應增加家居清潔消毒的次數;最理想是1~2日更換枕頭套一次,玩具應每天擦拭干凈。奶及口水、鼻涕等分泌物最易滋生細菌,尤其需要警惕,以免兒童接觸時受細菌感染。但他強調,含細菌量不等于含病菌量,人體皮膚上也有細菌,市民毋須過慮。
(劉曉荻供稿)
孩子過敏可能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
美國耶希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顯示,孩子過敏可能與體內缺乏維生素D有關,提示醫生和家長關注。
研究人員檢測了3 100名少年兒童和3 400名成年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平,并查詢他們最近2年內是否發生過敏事件。結果顯示,對成年人而言,維生素D水平與過敏無關;但對于少年兒童,維生素D缺乏與17種過敏原中的11種有關,包括豚草屬植物、橡樹、狗、蟑螂等環境過敏原和花生等食物性過敏原。其中維生素D缺乏的兒童對花生過敏的可能性,是正常兒童的2.4倍。
每毫升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低于15毫微克,被認為是維生素D缺乏。
(李福章供稿)
冥想對心臟有益
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研究人員一項歷時9年的研究顯示,冥想對心臟病患者可產生有益作用,使心臟病患者猝死、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幾率減半。
稱為“超覺冥想”的減壓技巧,已受到影星克林·伊斯威特、歌手保羅·麥卡尼以及好萊塢導演大衛·林奇等名人的稱贊。為了證實冥想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員對201名非洲裔美國人進行了跟蹤研究。這些人平均年齡為59歲,都有心臟動脈狹窄的問題。這些實驗對象在接受現有治療的同時,被隨機編入冥想組或“控制組”,而后者接受“傳統的衛生教育課程”。研究結果發現,從事超覺冥想的實驗對象,出現死亡、非致命性心臟病發作以及中風的幾率減少了47%。
研究人員指出,冥想組實驗對象的血壓、壓力和憤怒情緒都有了明顯下降,可能有助于解釋上述結果。
(曹淑芬編譯)
老年人血液中少鹽易發生骨折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漠斯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如果中老年人血液中的鈉含量偏低,就會增加他們發生骨折和跌倒的幾率。對于老年人來說,跌倒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約50%的老年人死亡都是由于跌倒受傷而引起的。
研究人員對約5 200名55歲以上的荷蘭中老年人連續6年的醫療記錄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他們血液中鈉的最初水平,以及發生跌倒和骨折的情況。研究對象中約有8%的人血液中鈉含量偏低,多數是因為患者的腎臟滯留過多水分;而這些人也較易出現糖尿病,或使用利尿劑。
研究發現,在血液中鈉含量偏低的患者中,約24%的人在研究期間有過摔倒經歷,而其他人的跌倒發生率約為16%。血液中鈉含量偏低的老年人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風險高達61%以上;發生髖關節骨折等非脊椎骨折的風險也較大,幾率達39%以上。血液中鈉含量偏低的患者死亡率也較高,死亡率約增加了21%。
研究人員指出,老年人應定期測量血液中鈉的濃度,發現血液中的鈉含量偏低后應盡早治療。這一方法也許會成為未來預防骨折的新策略。
(曹淑芬編譯)
孕婦吸煙使胎兒的HDL水平下降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孕婦懷孕時吸煙,會對胎兒造成影響,使他們成人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在保護心血管、對抗動脈硬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研究人員對405名8歲的健康孩子出生前后資料進行了分析,包括他們的母親在懷孕前后的吸煙習慣、暴露于二手煙下的狀態以及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等,并使用超聲波掃描技術測量了這些孩子的動脈壁厚度。結果發現,如果孕婦吸煙,她們的孩子在8歲以前的HDL水平低于母親沒有吸煙的孩子,兩者的HDL水平相差0.2 毫摩爾/升。而且相關影響至少會持續8年,使得他們成年后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孩子要高10%~15%。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這些孩子的動脈壁厚度未受影響,但他們的HDL水平降低,會對其日后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曹淑芬編譯)
虛擬游戲可促進中風康復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圣馬可醫院中風研究中心對195名26~88歲的中風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虛擬游戲能夠增強患者的上肢力量及功能恢復。
研究人員在4~6周的治療期間,指導受試患者選取幾種虛擬游戲進行活動,包括Playstaion、數據手套、虛擬教師、Wii等。結果顯示,患者的體能力量增加14.7%,功能平均提高20%。隨機臨床實驗結果也顯示,相比接受傳統治療的患者,接受虛擬游戲治療的患者在體能力量方面有4.89倍的提高。
研究領導人古斯沃夫·薩博斯尼克介紹說,有55%~75%的中風患者會發生持續性的功能退化,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而傳統療法通常“保守甚至效果延遲”。虛擬游戲有許多優點,包括實時反饋最直接的正面強化程度,對視覺、聽覺及感知的多重反饋程度,等,是很有前途的中風康復替代治療方法。對于認知損傷的患者,電腦輔助運動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李福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