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來了臘月,也就盼來了寒假,大一女生諾諾穿著單衣“宅”在暖氣熏騰的奶奶家,領著一幫“解放”了的弟弟妹妹提前歡度春節。除了寒假作業外,吃喝玩樂是他們的生活“主調”。爺爺奶奶早就開始準備年貨了,瓜子、花生、大棗、水果、飲料、餅干、蛋糕、糖……敞開供應,孩子們吃著鬧著,家里常被弄得一片狼藉,到了飯點,孩子們都說吃不下飯。跟著諾諾這個大姐姐,孩子們也都學會了“宅生活”。
可是,當雪花翩翩而至的時候,大家終于沉不住氣,飛奔出去。雖然裹著羽絨服,但從溫暖的屋里出來,仍像來到了“冰雪皇后”的世界。雖然寒冷被興奮掩蓋了,不過半晌下來,打噴嚏、流鼻涕就把大家擊倒了,最小的君君還發燒了。社區王醫生告訴諾諾,三餐不規律,近期營養不太均衡,抵抗力較差,而且天天悶在暖氣房里,猛然接觸寒冷空氣,一時調節不過來,難免要生病了。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養兒不可過于嬌愛,民間亦有“若要小兒安,需帶三分饑和寒”的諺語。其實這對各年齡段的人都適用。三國時楊泉在《物理論》中說“養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說的就是“三分饑”;宋代蒲處貫在《保生要錄》中說“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講的就是“三分寒”。
人的飲食只要成分合理,吃飯七分飽,三餐按時進食,就能滿足生長發育和代謝的需要,一般不會產生營養不良。適度節食不僅能避免營養過剩,防止肥胖,還能減輕胃腸道和心臟的負擔,對防止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尤其重要。暴飲暴食將導致機體的免疫力明顯下降,引發各種疾病。
三餐中的晚餐應當強調清淡稀軟,而且比早、中兩餐的量要少。因為晚餐之后活動較少,入睡后代謝率明顯降低。為了減輕胃腸負擔,保證良好的睡眠,防止攝取的熱量過多轉化成脂肪,晚餐要特別強調少而清淡。除非熬夜工作,否則一定要節制夜宵。
從均衡營養角度講,臘月里孩子們放假回家,水果、堅果類零食大都少不了,適當地吃一些,有利于補充維生素、蛋白質、鈣、鐵等營養成分,但是吃得太多往往會影響正餐的食欲,甚至吃不下正餐。要知道,主食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蔬菜中維生素、礦物質、粗纖維等都很豐富。錯過正餐對身體是一種遺憾。
現在許多城市小區都有暖氣供應,高者可達二十多度,屋里熱氣騰騰的;而一些使用空調的家庭,也把室溫調至二十六七度。其實冬天不僅衣服不宜穿得太厚,室內溫度也不應過高。
人是溫血動物,在冷、熱的不同環境中,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會適時改變,保持動態平衡,維持著人體的正常體溫。這叫“自主性體溫調節”;此外,還有依靠于衣著、環境溫度人為控制的“行為性體溫調節”。后者對人體抵御風寒和暑熱等外邪損害更為重要。這種功能的完善需要有適宜的刺激,才能使它保持在比較靈敏的狀態,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
人體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活動在生理學上叫作“習服”。冬天的衣著太厚或室內溫度過高,表皮的血管、毛孔和汗腺經常處在相對擴張的狀態,冷習服能力差,形成中醫的“腠里不固”,容易感受風寒等外邪的侵襲,患感冒、風濕痹痛等疾病。同理,夏天過分的依賴冷氣,熱習服能力差,則易患空調病和中暑。所以冬天主動接受寒冷,夏天接受暑熱,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四季用溫水沐浴,能夠提高機體的調節和防御能力,有利于健康。
但是這“習服”也是有一定局限的,超過限度就會影響健康,故不可拘泥于“饑寒”二字,過于苛求自己而致傷病;而且人體對冷熱環境的“習服”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故先人極力避免“驟寒驟熱”,這也是夏季室內溫度不宜過低,冬季室內溫度不宜過高的原因之一,以免外出時因驟寒驟熱而致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