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丈夫分手后,我很長時間都沉淪在痛苦中,整日以淚洗面,不滿7歲的女兒是我唯一的安慰。小小年紀的她格外懂事,不僅學習上不讓我操心,而且煮飯、洗衣、拖地等家務也都努力去做,在我情緒低落時默默地陪伴我,逗我開心。在別人看來,女兒是乖巧的‘小大人’;但冷靜下來的我總覺得對不起女兒,不但沒有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反而讓她早早承受成人的壓力,沒了童年的快樂。”在網站上,劉媽媽這樣給我留言。
看了之后,我的心情也很沉重。在不少家長的心目中,最盼望的就是孩子懂事,然而,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說,過分懂事的確不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心理學界就把這些心理過早“成熟”的孩子,稱為“成人化”的孩子。其原因通常是父親或母親角色的缺損,如離婚、生病、酗酒,致使父母一方或雙方“形同虛設”,或是父母之間長期、持續的嚴重沖突,迫使其子女可能去扮演原本父母應當扮演的角色,以致親子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而這些父母常會有意無意地高估孩子的能力,看孩子很乖巧懂事,就認為他們足以承擔大任,甚至把成人之間的問題也無意中加到了孩子身上,尋求孩子的安慰和幫助。
就像劉媽媽的女兒,涉世不深的她憑借敏感,覺察出母親精神的脆弱和痛苦。她不愿讓母親承受更多痛苦,于是把自己所有的感覺、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于內心,竭力裝扮得很“懂事”“善解人意”“乖巧”。7歲的她不僅要承受家務及學習方面的壓力,還要在情緒上照顧、安撫母親,犧牲了自己原本應有的無憂無慮和快樂,過早喪失了兒童的天真和幼稚,開始承擔這個年齡所不應該承受的責任。
這些被“成人化”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心理早熟,其實是一種畸形的不均衡的早熟。由于從小就失去了在精神上得以依靠的重要對象,他們在心理上一直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卻表現得極為幼稚,成人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研究顯示,“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出現酒精和藥物濫用現象,罹患抑郁癥的比例較高,甚至連他們的孩子也一樣容易被“成人化”。
孩子終歸是孩子,父母要為孩子身心健康發育提供氛圍和空間,切莫讓孩子承受自己的情緒困擾和精神壓力。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成人化”的傾向,父母應該注意采取措施,及早糾正或改善這種情況。
給“小大人”家庭的心理處方
1.父母要為孩子身心健康發育營造氛圍和空間,謹記孩子無論如何都是孩子,切莫讓他們承受自己的情緒困擾和精神壓力,讓負性情緒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造成親子關系角色錯位。
2.父母應該結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如選擇讀物時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避免過多限制孩子的權益。
3.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總要求孩子完美優秀,一犯錯誤就予以懲罰。其實任何人都難免會犯錯誤,有時甚至是好事,孩子能從犯錯誤中獲得一種自我教育。
4.父母要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這有利于孩子形成豁達開朗的性格,獨立性和創造性較強;而武斷的家庭氛圍則使孩子形成膽小慎微的性格,不利于創造性的培養。鼓勵孩子多向父母表達,父母也要多和孩子交流,如遇到矛盾,要意識到這種矛盾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5.鼓勵孩子結交同齡朋友。多和同齡朋友交往,可以使孩子從以大人為伙伴的環境中解脫出來。獨生子女家庭更要注意為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鼓勵、支持,甚至有時要“強迫”孩子多與小朋友交往。
6.孩子的成長應順其自然,千萬不要拔苗助長。未來世界的競爭很激烈,需要早做準備,但是家長也應該明白,一個人只有身體健康、心智健全,才能具備起碼的資格在未來社會立足。不要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向別人炫耀的“資本”,而強迫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所謂“本領”。
7.父母自身的問題應該想辦法自己解決,或者向朋友傾訴,或者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說心里話、商量事情的對象,更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出氣筒”。
8.營造和諧的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夫妻關系不和諧或者破裂,會傷害孩子的心理,給孩子造成負性心理,甚至不得不扮演“成人”角色,壓抑自己的正常角色。
9.對于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小大人”,應該及時給予心理干預,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