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yǎng)生保健的宣傳中,有人主張靜,有人主張動;有人認為笑對健康有益,也有人認為在悲傷時大哭一場是最好的發(fā)泄。這些看似矛盾的主張,其實并不相悖,而是強調情況和重點不同。所以,養(yǎng)生保健必須懂點辯證法,協(xié)調好各種關系的平衡。
動與靜
“生命在于運動”,但要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古人有“閑心勞形”之說,主張動以鍛煉身體,靜以寧神養(yǎng)氣。“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對健康極為有害。所以,應該多到戶外活動,經(jīng)常參加運動健身。但一定要適度,以免加速機體某些器官的磨損,引起各種疾病。中老年人、體質虛弱或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運動健身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每天寧神靜坐應進行一二次,每次30分鐘(自然端坐,全身放松,調勻呼吸,頭腦中排除一切雜念),這不僅會使人頭腦清醒,消除大腦疲勞,而且會使精神健旺,周身放松,有利健康。
飽與饑
適當節(jié)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負擔,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每頓都吃得過飽,特別是暴飲暴食,不但容易造成營養(yǎng)過剩,使人發(fā)胖,增加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還容易誘發(fā)腸胃、肝膽、胰腺、心腦血管疾病。但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有些人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或為了減肥,過于限制飲食的攝入,結果造成營養(yǎng)不良,經(jīng)常出現(xiàn)低血糖,甚至引發(fā)貧血等嚴重疾病,得不償失。
“早飯淡而好,午飯厚而飽,晚飯須吃少,每頓八成飽,無病活到老”,是基本的飲食指南。但也要根據(jù)個人情況做適當調整。正確的膳食原則是保持營養(yǎng)平衡,膳食中的營養(yǎng)種類要齊全(包括糧食類、禽蛋與肉類、豆與奶制品、蔬菜水果類與油脂類),數(shù)量要充足,比例要適當,不偏食,不挑食,防止暴飲暴食;膳食所供給的營養(yǎng)素與機體的需要保持平衡,既要避免“富貴病”,也要防止營養(yǎng)不良。
樂與悲
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常樂常笑,益壽之道”。發(fā)自內心的笑能使人保持精神愉快,氣血流暢,使臟腑組織的功能保持最佳狀態(tài)。但是笑也應該有度。大喜過度可能會導致“心氣渙散”“心神浮越”,發(fā)生“大喜傷心”“樂極生悲”的不良后果。現(xiàn)代研究表明,過度的笑會打破機體生理活動的平衡,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分泌突然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一系列變化,引發(fā)種種不良后果。平時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以及接受過胸腔、腹腔、心臟等大手術的病人和患有疝氣的病人等,更不宜大笑,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復發(fā),甚至發(fā)生猝死等不幸。
正如《內經(jīng)》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笑比哭好”的觀點并不完全正確。長期的精神壓抑,過度悲傷,特別是心中有痛苦而不及時向外發(fā)泄,對健康是極有害的。如人在過度悲傷時,大哭一場可緩解緊張情緒,減輕痛感和消除憂愁,對健康是極為有益的;而強忍淚水不露聲色,是不符合生理衛(wèi)生的,久之反而易誘發(fā)高血壓、潰瘍病、結腸炎等。
多睡與少睡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保證。古代養(yǎng)生學家早就認識到,睡眠不足乃老年人大患,充足而高質量的睡眠可以延年益壽。但也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shù)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shù)高三倍半。民諺說:“貪吃貪睡,添病減歲。”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禁欲與縱欲
和諧正常的性生活是增進夫妻感情的潤滑劑,而且有利于許多疾病(如痛經(jīng)、前列腺炎等)的防治,消除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有利于健康長壽。美國研究人員對1 600人調查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若能維持積極的性生活,也有助于保持他們的精神活力和記憶力。長期禁欲會出現(xiàn)精神抑郁,使記憶力衰退,精神活力下降,影響健康長壽。
但縱欲也會傷身。唐代名醫(yī)孫思邈說:“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亡。”性生活適度的原則是以第二天起床后不感到疲倦為度。酒后、浴后不宜馬上行房事;身體過于疲勞時不宜行房事;不可“借性澆愁”,防止大病初愈后出現(xiàn)“色復”;等。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更要注意節(jié)制性生活,以免因興奮過度而導致意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