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年的養生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養生只有與季節和氣溫變化相適應,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冬季養生保健重點之一是溫暖過冬,頭頸、腰背、腳等位于人體陽氣運輸的主要通道上,所以要做到“七暖”養生法。
一是頭頸暖:中醫有“熱從頭上散”之說。頭受寒冷刺激會使血管收縮,易引起頭痛、傷風感冒、胃腸不適、失眠等病癥。外出時我戴上有耳遮的皮帽子或耳套,并戴好口罩。早晚用木質梳子或用雙手梳理頭發,梳到頭皮有熱感為佳;然后以同樣速度拍打頭部百余次。頸是寒氣入侵的主要部位,冬季穿有領或高領衣服,圍圍巾、絲巾。每天做轉頸、縮頸、回頭看日頭、前后左右彎頸等動作,以脖頸有微熱感為佳,既刺激了頭頸部的穴位,又增強了頭部的微循環和新陳代謝。
二是手暖:俗話說:“十指連心。”說明手指與五臟六腑有密切關系。冬季外出要戴手套,每天用溫熱水泡手,然后按摩手指、手心、手背,推搓到有熱感為佳。重點按摩勞宮穴,要把手心搓熱。
三是腰背暖:中醫認為,腰乃腎之府,老年人陽氣下降,天氣冷了,一些腰背疾病的病情會加重。祖國醫學認為,背為陽中之陽,若腰背保暖不善,風寒之邪通過背部侵入而致病或舊病復發。入冬后外出時加件背心或馬甲,扎上腰圍。每天做醫療保健操的腹背腰運動、熱腰(雙手搓熱后捂在腰眼處)。
四是腳暖:民間有句俗話說“寒從腳下生”。腳離心臟遠,血液供應少,腳面脂肪薄,保溫能力差,對寒冷的刺激更為靈敏,而且許多經絡都源于腳部,做好腳部保暖尤為重要。冬季外出時穿上厚棉襪或毛襪、棉鞋、毛皮鞋等,在家時換上厚棉拖鞋;鞋襪經常洗換,保持清潔干燥。每晚睡覺前堅持用不燙腳的溫熱水洗泡手腳,然后擦干,雙手互搓熱后推搓涌泉穴,直到有熱感為佳。看電視時做踮起腳尖再放下活動,做到額頭微出汗為止。
五是食暖:冬季食物宜溫熱松軟,選食熱量大的牛、羊肉等,或鵝肉、栗子、木耳、芝麻、紅薯等。“腎為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要把養腎放在首位,可多吃動物類食品和豆類。
六是動暖:祖國醫學認為,“動則生陽”。老年人除了要比常人早些時候逐漸增加衣服外,還要有適量的體育運動,既有改善體內陽氣虛弱的作用,又能暖身防病,增強耐寒能力。我選擇有氧運動中的快走、跳健身舞為冬季健身項目,運動時微出汗,感覺有股暖流流遍全身。此外,我把晨練安排到氣溫最高的時段進行。
七是環境暖:冬季生活要規律,作息時間要調整,早睡晚起,太陽出來后起床,躲避嚴寒。室溫保持在攝氏18度,中午開窗換氣,對健康非常有利。
智力沖關答案
D 規律:前兩個圖形中相同的部分,在第三個圖形中變為陰影,不同的部分變為空白。
趣味謎語謎底
甘草、夏枯草、五味子、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