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來信說:“我女兒今年4歲多,自小由爺爺、奶奶照顧,兩位老人對她寵愛有加,要什么都立刻滿足。老人年事已高,整天呆在家里,女兒也很少出門,難得與其他小朋友來往。開始我覺得老人這樣疼愛孩子挺好的,可后來漸漸發現孩子特別靦腆,一見生人就害羞地躲到一旁,不敢說話。進入幼兒園以后,老師發現女兒從來不和別的小朋友說話,老師問話也不回答,而在家里與我們一起時,她卻是有說有笑的。老師建議我們帶她到心理門診檢查一下。請問,我女兒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她為何人前不說話?”
這個小女孩的表現,屬于一種叫作“選擇性緘默癥”的心理障礙。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已獲得了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的現象,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非語言障礙。
兒童在開始上幼兒園或小學時不愿與不熟悉的人講話,往往易被認為是性格內向和害羞而被忽略,直到上小學以后,仍不愿與其他同學交談,不參加集體活動,才引起家長重視,但已貽誤了最佳的診治時間。因此,需要家長朋友們特別注意。
孩子“選擇性緘默癥”大多3~5歲起病,女孩多見。孩子只在一定場合下講話,如在家里或對熟悉的人講話,而在幼兒園或對陌生的人就不講話。與他人交往時,或用手勢、點頭、搖頭等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意見,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單詞來回答,學會寫字后,偶爾也用寫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少數患兒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講話而在幼兒園里講話。
孩子為什么會選擇“緘默”呢?目前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病前具有性格特征,往往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患兒的父母常有人格異常和精神障礙。
②發育成熟延遲。患兒雖然已經獲得語言功能,但開始說話的時間比正常兒童明顯延遲,且常常伴有其他語言問題。還常伴有功能性遺尿、功能性遺糞等其他發育性障礙,其中部分患兒的腦電圖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
③心理社會因素?;純涸缒瓿S星楦袆搨慕洑v,如家庭矛盾沖突、父母關系不和、父母分居離異、父母虐待兒童、家庭環境突變等。或者是孩子幼年時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缺乏與外界同伴相處、交往的經驗,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
研究表明,選擇性緘默癥多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而家教不當則是其主要原因。選擇性緘默癥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其難以應付各種人際交往而變得自卑和膽怯。一些孩子因此不愿進幼兒園,不敢去上學。兒童教育家認為,要為這類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能不失時機地提供各種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體驗,多讓孩子與同齡兒童玩耍,可以有效預防孩子出現此癥。倘若孩子對社交已有一定的畏懼情緒,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廣交朋友,使他認識到自己很棒,同樣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