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因1967年日本醫生川崎富首先報告而得名,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表現為全身彌漫性血管炎癥。治療不及時會損害冠狀動脈,嚴重影響心血管功能,甚至發生心肌梗死;也是成年后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假如你的孩子高燒不退,使用常規治療藥物沒有任何效果,家長要特別警惕,注意孩子是否患上了川崎病。
判斷川崎病要掌握6點
以下6個主要癥狀中,只要出現5個就可以診斷為本病;如果只出現4個癥狀,但通過超聲心動檢查或心血管造影檢查,證實有冠狀動脈瘤或冠狀動脈擴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可確診為本病。
1.持續發熱5天以上。初期與普通感冒相似,出現持續39℃~40℃的高熱,但使用一般治感冒的藥物沒有任何效果。與普通感冒相比,患兒一般狀態不佳,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多數患兒發病初期就比較嚴重。
2.雙眼球結膜充血,但沒有眼部的分泌物。
3.口唇發紅,草莓樣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
4.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
5.多形性皮疹,但沒有水皰或痂皮。
6.急性期手掌與足底充血、硬結性水腫;恢復期手指和腳趾尖開始片狀脫皮。
早期治療防冠脈病變
川崎病對兒童的危害并不是發燒、皮疹以及淋巴結腫大等外在表現,而是對心臟等內在臟器的危害。小孩患病后,若未得到及時治療,15%~20%患兒可并發心、腦、肝、肺、腎等多臟器損害,其中心血管損害最為突出,可持續數月到數年,引起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嚴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狹窄閉塞乃至心肌梗死。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認為,在孩子發病12天以內確診都算及時,如能在發病5~9天正確治療,效果更好。
川崎病導致冠狀動脈病變的高峰期,是在起病后兩周左右(即疾病的恢復期)。為了早期發現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和大小,可以做心臟彩超,看看冠狀動脈有沒有擴張,有沒有冠狀動脈瘤的產生。大部分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屬于擴張型,多為一過性,一般3~4周后恢復正常;冠狀動脈瘤只占很少部分,巨大動脈瘤更為少見。不過,即使發生了冠狀動脈瘤,家長也不必過分擔心,因為絕大部分經嚴格正規治療后,是可以消失的。
愈后仍需定期復查
川崎病的治療并不復雜。早期可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對防止冠狀動脈瘤的形成非常有效。為防止冠狀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可給予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待退熱后減量,一般治療兩個月即可停藥。當然,如果已出現冠狀動脈病變,則需用藥至冠狀動脈恢復正常為止。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無冠狀動脈病變的患兒,出院后的第1、3、6個月及1~2年內,仍需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心電圖和超聲心電圖等。出現了冠狀動脈瘤的患兒,由于容易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性病變,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應每月進行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檢查,并在醫生的觀察指導下進行連續性治療,直至冠狀動脈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