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大腦在發育成熟前,因受到損傷或發育病變而引起的以運動和姿勢障礙為主的臨床綜合征。母親妊娠期間及孩子出生后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腦癱,以早產、產傷、胎兒先天發育異常、宮內感染、新生兒腦缺血缺氧、核黃疸等原因為常見。有統計顯示,我國現有腦癱患者約175萬人,其中0~6歲腦癱患者約有31萬,患病率為1.86%,并以每年4.6萬人的速度遞增。不妙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治愈此病的特效藥物,唯一能采取的措施是康復治療。
家長對腦癱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例如,有的家長發現小兒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于安靜、受驚嚇時身體打挺等現象,要么簡單地認為是孩子年齡小、身體弱,要么就反復地就醫檢查;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小兒的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后于正常同齡兒時,往往簡單地認為是早產造成的,認為孩子會隨著生長發育慢慢恢復,所以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這些誤區常常導致患兒早期漏診,影響診治效果。
腦癱患兒早期出現的運動障礙、姿勢異常以及進食異常等,家長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以下早期征兆,可以幫助家長盡早發現腦癱。
1.出生1~2個月后的嬰兒在仰臥位拉起時,頭仍明顯后仰,扶成坐位時豎頭少于10秒鐘,下肢硬性伸展。
2.正常嬰兒出生4~6周會笑,以后會認人。痙攣型腦癱患兒近于無表情,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常愁眉苦臉,遲緩型腦癱患兒對父母的呼喚無反應。
3.出生3個月后無站立或邁步表示。
4.嬰兒過百天還不能抬頭。
5.出生4個月后仍緊握拳,拇指內收,緊貼手掌,挺胸時頭仍搖擺不定。
6.正常嬰兒3~5個月時看見東西要伸手去抓,如5個月以后還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應懷疑腦癱。
7.發育比別的孩子晚,4~5個月不會翻身,8個月不會坐,手不能主動握物。
8.10個月還不會爬,1周歲還不會站。以后學站時雙腳并攏,腳尖著地,甚至出現兩腿交叉,或不能坐、站。表情呆滯,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硬挺易驚,動作過多或過少。
9.嬰兒期撫養十分費勁,過分哭鬧,安撫往往無效,陣陣打挺;或者十分省心,不哭、少動,不喂則不吃。
專家提醒,盡管腦癱是一種終身性殘疾,但腦癱患兒經過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后,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改善。6個月以前是腦癱兒治療的關鍵期,嬰兒早期腦組織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此時進行早期干預效果顯著,運動障礙較易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