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位于人的頸部兩側,左右各一,由頸總動脈分叉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其中頸內動脈是腦部血液供應的主要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頸動脈狹窄是由于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頸動脈管腔的狹窄,有些狹窄段甚至逐漸發展至頸動脈完全閉塞,最終導致嚴重后果。其發病率在老年人中較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狹窄者約占9%,多發生于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尤其在長期吸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危險因素人群中更容易發生。
頸動脈狹窄的危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血管狹窄,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出現腦供血不足;二是頸內動脈粥樣斑塊中的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在高速血流的沖擊下容易脫落,被沖入并堵塞腦內血管,導致腦栓塞、腦梗塞,如果梗塞位置重要或者梗塞范圍較大,就會危及生命。
頸動脈狹窄都有哪些表現
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
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⑴腦部缺血癥狀:頭昏、耳鳴、眩暈、眼前黑蒙、視物模糊、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⑵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癥狀:由于突發的短時間缺血缺氧,導致局部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麻木或一側肢體短時間失用、偏癱,一過性單眼視物模糊或不能說話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后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⑶缺血性腦卒中(腦梗塞):常見臨床癥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
許多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上無任何神經系統的癥狀和體征,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由于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潛在危險,被公認為“高危病變”,越來越受到醫學上的重視。
如何早期發現和預防頸動脈狹窄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高危疾病的患者,應該高度重視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定期到醫院就診,做血管方面的檢查。如果有前述癥狀或腦梗塞病史的患者,更應該及時檢查,以便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發現頸內動脈狹窄最簡單的方法是超聲檢查,是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優點。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在95%以上。多普勒-超聲檢查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頸動脈狹窄病變的篩選和隨訪中。但由于其精確性不足,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只能作為初步的篩選手段。更準確的檢查方法有磁共振的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腦血管造影檢查等。目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是診斷頸動脈狹窄最準確的方法,堪稱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防治頸動脈狹窄要做些什么
首先要防控基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高危疾病及時治療和控制。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同時加強體育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
一旦發現患有頸動脈狹窄,應積極治療,預防腦梗塞發生。循證醫學已證實,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可以顯著降低腦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常用的藥物為阿司匹林。
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尤其是有臨床癥狀或狹窄率超過50%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即重建頸動脈,疏通大腦供血的管道。主要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兩種治療方法。具體采取何種治療方法,需要請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