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可能損傷大腦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雷皓研究小組與上海交大仁濟醫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人員歷時兩年研究發現,有網癮的青少年大腦某些部位與正常人不一樣,而與毒品等依賴者類似,從而證明網癮可能致損青少年大腦。
在對青少年網癮患者的腦擴散張量圖像進行分析后,雷皓等人發現患者大腦一些白質纖維束的微觀結構出現損傷,另外左側胼胝體膝部損傷程度與其焦慮程度顯著相關。研究小組及其合作者還運用形態學方法分析了青少年網癮患者大腦灰質體積的變化,發現其左側舌回、后扣帶皮質、前丘腦、左側島葉和前扣帶皮質等區域存在顯著萎縮。
雷皓說,這一發現證明了網癮患者腦白質組織的受損情形與酗酒、海洛因依賴或可卡因成癮等其他形式的上癮相似。相關癥狀包括影響決策的認知控制能力減弱等。
據介紹,人們稱之為“天庭飽滿”的部位主管大腦控制和執行功能,這個部位主要是在青少年時期發育成熟。不過,大腦損傷和網癮之間的因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雷皓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對網癮治愈者的大腦進行分析研究,如果發現這些治愈者大腦原來損傷的部位又正常了,那么就找到了網癮損傷大腦的鐵證。
(衛文供稿)
腰圍和高血壓病關系更密切
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洛文書教授歷經5年時間,在大規模樣本調研基礎上得出結論,腰圍未得到控制時,即使體質指數(BMI)得到控制,高血壓發病風險仍會明顯增加。與BMI相比,腰圍是更合適的體脂評價指標。
體脂含量是肥胖相關性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體質指數(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洛文書課題組在江蘇省南京市、徐州市、蘇州市、常熟市等地,用5年時間追蹤調查了2 778名研究對象的腰圍、BMI及血壓值的動態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腰圍和BMI的動態變化與血壓水平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與BMI相比,腰圍能更準確地反映腹部脂肪含量,從而更好地反映個體發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腰圍和BMI均得到控制組人群,高血壓累積發病率最低,男、女性分別為19.7%和16.3%;腰圍未得到控制而BMI得到控制的人群,高血壓累積發病率最高,男、女性分別為45.8%和35.4%。
研究人員指出,對于中國人來說,BMI不能準確反映體脂分布情況,而腰圍是更合適的衡量指標。因此,在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肥胖、預防高血壓的過程中,不僅要降低體重,更關鍵的是要縮小腰圍。
(衛文供稿)
服避孕藥減少卵巢癌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刊登在《英國癌癥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服用避孕藥10年的婦女,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減少近一半。
研究人員對327 000名婦女調查發現,相比于婦女整體卵巢癌的發病率,曾服用避孕藥的婦女罹患卵巢癌風險平均減少15%,其中服藥1年的婦女風險僅減少2.5%,服藥5年風險減少13%,服藥10年則減少45%。研究還發現,生過小孩的婦女罹卵巢癌的風險減少30%,且每多生1個小孩,風險就越低。其中生過至少1個小孩的婦女罹卵巢癌的風險減少29%,生過4個小孩的婦女風險降低38%。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卵巢癌與女性體內荷爾蒙分泌紊亂有關,其中雌激素或雄激素過多是原因之一。研究者認為,服避孕藥及懷孕都會強烈影響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濃度,這可能是它們能減少卵巢癌風險的機制。
英國每年約有6 500名婦女診斷罹患卵巢癌,大多數已年過50。相較于其他癌癥,卵巢癌患者存活率很低,僅40%病患可望存活超過5年。資助這項研究的英國癌癥研究協會成員艾倫表示:“卵巢癌很難發現,因此預防是讓婦女免受其害的關鍵。”
(劉曉荻編譯)
65歲前獨居死亡危險大
美國哈佛醫學院心臟病專家雅各布·尤德爾博士在美國心臟學會奧蘭多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65歲以前就獨居的老人,死亡危險最大。
該研究涉及29個國家4.5萬多參試者,平均年齡67歲,其中約有20%的人獨居生活。為期4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獨居老人和非獨居老人的死亡率分別為11.4%和9.3%。統計分析表明,獨居老人死亡危險比非獨居老人高21%;與非獨居老人相比,獨居男女肝病死亡危險分別增加4.9倍和2.4倍。研究人員考慮了年齡、性別、就業情況、住處、吸煙、用藥及糖尿病、心臟病等因素之后,結果依然成立。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隨著年齡增大,獨居老人的死亡風險反而下降。在65歲以下的老人中,獨居者死亡風險最大;65歲~80歲的老人中,獨居者和非獨居者死亡風險沒有區別;80歲以上獨居老人的死亡風險反而比非獨居老人低14%。專家推測,這可能是一個人能獨立活過80歲,說明其身體狀況相當不錯。但這一現象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李福章供稿)
健康人每天服阿司匹林弊大于利
倫敦大學研究人員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盡管服用阿司匹林能使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幾率減少10%,但可能會使腦部或胃部出血的風險增加1/3。對此,醫生警告說,沒有心臟病癥狀的人應該停止服用阿司匹林。
此前有研究顯示,經常服用阿司匹林能使心臟病或中風再次發作的幾率降低1/3。不過,這種藥對非心臟病患者是否有同樣的作用并不清楚。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10多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受試者的9項臨床試驗數據。試驗中,一半受試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另一半服用沒有實際作用的替代品,試驗時間平均為6年。結果顯示,每天或隔日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其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幾率降低了10%,降低的主要是非致命性心臟病發作,但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而死亡的風險并沒有減少。與此同時,服用阿司匹林組的胃或腦出血的風險增加1/3,幾乎完全抵消了對心臟的益處
研究人員指出,沒有確診為心臟病的人不應服用阿司匹林,因為內出血的風險可能超過其益處。只有心臟病患者和有過中風史的人才應該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是否服用或停服阿司匹林的決定應該由醫生來作,即使是低風險患者,醫生也應該視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曹淑芬編譯)
維生素D不足增加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
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的人,由任何因素而導致的死亡風險要比一般人高3倍。只要補充維生素D,就可使由各類因素而死亡的幾率降低60%。
研究人員對10 899名病人血清中維生素D濃度的測試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其中近70%的維生素D濃度低于每毫升30納克的正常值。在考慮了這些患者的病史、服藥情況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后發現,這些病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要比一般人高兩倍,出現高血壓與心肌病變的幾率也要比正常人高約40%和30%。
據美國國家衛生與營養檢驗調查報告估計,25%~57%的美國成年人存在血清中維生素D濃度過低的問題。有的研究甚至顯示有此問題的美國人已高達70%。研究人員指出,人體內的維生素D90%是經陽光照射皮膚而生成,只有約10 %來自食物。魚油、蛋和強化的奶制品都是極佳的維生素D來源。而在溫暖的季節,每天至少要全身曝曬在陽光中20分鐘,才能產生充足的維生素D。在陽光較不充足的冬季,成年人可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來彌補所減少的日照量,每天可攝取1 000~2 000國際單位。
(曹淑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