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比例看世界
這張照片上出現的面孔是按照六大洲人口比例排列而成的。身著黑色T恤的人來自非洲,身著綠色者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紅色來自北美洲,藍色來自大洋洲,白色來自歐洲,黃色來自亞洲。
亞洲擁有40億居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實,圖片中再加上16個穿黃色T恤的亞洲人才能顯示它真正的比例。與亞洲相對應的是僅有3600萬人口的大洋洲,圖片中只有一個穿藍T恤的澳洲人……
沒有任何一個話題能比人口問題更令人樂于評說,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困難能比人口問題更加棘手:大家都害怕看到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可也一樣害怕人類的數量慢慢減少。人類歷時3.8萬年才發展到百萬的規模,即便是在公元1世紀,地球上也只有不到3億人口,其中的8000萬生活在羅馬帝國,5000萬生活在中國。公元1800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10億,1930年增長到第二個10億,1960年第三個10億。1960年之后,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減緩,1975年達到40億,1987年50億,2000年60億,2011年10月31日,世界第70億位公民誕生。
世界人口增長經歷了一個由緩至快,又由快放緩的過程。當代人口增長放緩的趨勢離不開婦女生育率的降低,更離不開人均壽命的延長。
近年來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堪比自由落體運動:過去60年里,世界婦女人均生育率從6個孩子下降到了2.5個孩子(發達國家的婦女生育率甚至降到1.7個)。不過地區之間生育率的差距非常大,比如意大利平均每名婦女生育的小孩不足1個,而平均每名尼日爾婦女會生育7個孩子。
人類壽命延長的步伐同樣驚人:現在人類平均壽命是67歲,而1900年的平均壽命只有31歲,1950年是47歲。婦女生育率的降低得益于教育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則是醫療衛生發展的成果。兩者無疑都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一來人們生活好了、活得久了,二來人口增長速度放慢了。
不過好消息總是伴隨著壞消息——與人口相關的各種失衡問題紛紛突顯。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億左右的人離開了出生國;人類每年消耗22億噸糧食,其中的2/3用在了飼養牲畜;人類的漁業捕撈量是1.5億噸/年,其中9000萬噸是野生魚類,5000萬噸來自人工養殖;可用耕地逐漸縮減,地下水層遭到破壞,77%的魚類慘遭過度捕撈;2000年,人類的石油消費量達到100億噸,是1900年的10倍。民主的普及與人口的良性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某個國家的婦女人均生三個孩子,那么這個國家就很難建立持久的民主,人口越多,往往國家就越貧困、越缺乏民主。世界上1%的人口占有世界20%的財富,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5%的人口不用為生計發愁,0.1%的消費大戶消耗了20.1%的能源,而75%的劣勢人群只能消費27.1%的能源。
如果目前的發展態勢延續到2050年,那么世界人口將會達到90億,其中2/3會生活在城市。不過,如果生育率能進一步降低,人口總數也有保持在80億的可能。可如果事與愿違,生育率升高,那么2100年的世界人口總數就會突破100億,其中非洲婦女生育率是最關鍵變量,它的變化一旦大于預期,那么突破150億也完全有可能。
還是依照現在的發展態勢,2050年人類平均壽命將達到75歲,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齡會是37.9歲。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現在已經達到10億的非洲人口還會再翻一翻。2050年的法國人會比德國人多,土耳其人要比俄羅斯人多,有20億人口會想要離開家鄉謀生,城市要容納世界上2/3的人口,也就是60億。
超過40億的人要在貧困線下掙扎,人口問題嚴重的依舊是貧困地區。此外,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還會進一步加劇,自然生育的男女性別比例是104:100,但在印度和越南是112:100,在中國是120:100,在中國的個別地區甚至是130:100。印度和中國的女性缺口都會達到5000萬,這意味著一妻多夫制的可能性加大、爭奪伴侶的斗爭更加激烈。
如果資源消費的態勢也延續下去的話,那么到2030年,可支配水資源量與水資源需求量之間就會出現40%的赤字。如果人類繼續毀壞土地、破壞潛水層,同樣會是在2030年,農業產出將無法滿足28億噸的糧食需求,漁業的自然捕撈和人工養殖加在一起也達不到人類2億噸的消費需求。能源消耗如果照現在的速度增長2倍甚至3倍,那20年后的地球所能做的也只有“打白條”了。
很明顯,一場徹底的革命勢在必行,否則2050年的藍色星球根本無法養活90億人口!
我們總是抱怨人口增長,可反過來想,如果生育率急劇下降,后果同樣是災難性的。這種預想已經在部分國家得到驗證(如意大利、德國、日本、韓國、荷蘭、俄羅斯),生育率的持續低迷不但使國家醫療和養老費用的支出壓力加重,更會引來大批移民填補當地勞動人口的不足。
接不接收移民是個兩難的選擇,不少國家的做法顯得很自私,也缺乏長遠考慮。寧缺毋濫,有些國家寧愿發明機器人來勞動也不愿讓外國人涌入,因為相比稅收的減少,它們更害怕人口的擁擠。其實所有人都一樣,都希望看到世界人口的減少,卻不愿自己國家和民族的人口面臨衰減。比如在荷蘭,50%的居民認為人口壓力必須要緩解,但絕不能以犧牲本國的人口數量為代價。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展望未來呢?首先,人口數量一定不能增長到150億。要實現這一目標,發展非洲的教育,提升婦女獨立意識是最關鍵、也是最根本的舉措。
其次,必須想辦法使地球養活90億到100億人口成為可能。事實上,提高糧食產量、全面節約能源、降低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都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這一切都取決于人類的作為。
我們要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發展方式,與各種形式的浪費進行堅決斗爭,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下面列舉的10項舉措是眾多國際研究者經過多年調研共同給出的建議:
1.提高大多數地區,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東歐地區的農業產出,鼓勵種植更適宜當地生態環境、抵抗力更強的農作物,推廣使用現代化機械。
2.降低對大農場的依賴,控制大農場土地占有規模,提升對小農種植的信心,尊重小農的土地權,鼓勵小農合作經營。引導發展糧食種植而非出口型作物種植。
3.發展水產養殖業,建立自然捕撈的限額制度。歐盟出臺的海洋捕撈措施已經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要把捕魚管理和漁民培訓結合在一起。
4.實現農業產出最優化,充分利用灌溉水、合理使用化學肥料、適度借助可靠的基因技術和生物技術。
5.盡量提高素食在飲食中所占比例,目的是為了減少用于養殖業的糧食種植。這意味著人們要少吃肉,會不會所有人都變成素食主義者呢?
6.杜絕浪費,減少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調查,有30%到60%的糧食和蔬菜在生產或運輸、儲存過程中被浪費。
7.制止以毀壞森林,尤其是以熱帶雨林為代價的農田開墾行為,采取一定的財政措施補貼農民,保護森林。
8.制定長遠的糧食存儲計劃,以抵抗糧價波動對農民糧食種植的影響。
9.徹底改革現有的能源消費習慣和結構,保證2050年的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285億噸石油當量(Tep)。這就要求發達國家必須降低40%的能耗,而發展中國家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必須開創節約型的新模式。
10.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風能要在2050年從現在的0.03噸石油當量發展到30億噸,400萬座大型風力發電站的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保證。現在的太陽能利用幾乎為零,2050年要發展到30億噸石油當量。另外,水力發電也要再增長20億噸石油當量,地熱以及潮汐能的利用也要達到35億噸石油當量。與新能源大力發展相對應的是化石能源利用的相對穩定。核電還將繼續發展,但會更加謹慎和理性。
糧食問題解決后,消除貧困也就不再是夢想,城市與鄉村的發展也會逐漸趨于平衡,民主也將得以普及。改革是必須的,也是人類力所能及的。人口良性發展,地球成為人類的伊甸園,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人類的共同行動出發。世界需要一個能真正統籌全球事務的大政府,現在的G20還遠遠達不到要求。
當從70億的人口中選出100人作代表,那么左撇子、網民、感覺幸福者各占多少呢?這6幅圖的繪制以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OMS)提供的數據為依據,摘取自大衛·麥坎德斯的著作《讀圖,一眼了解世界》。
感到幸福者:焦慮10人,幸福43人,癲狂3人,沮喪5人,其他33人,情緒混亂2人,戀毒癖3人。
各宗教人口比重:基督教32人,伊斯蘭教23人,印度教14人,其他(猶太教、錫克教等)13人,無宗教信仰11人,佛教7人。
左撇子、右撇子和雙手靈活者:左撇子10人,右撇子89人,雙手同樣靈活1人。
母語使用狀況:普通話17人,阿拉伯語7人,烏爾都語7人,西班牙語6人,英語5人,孟加拉語4人,俄語4人,葡萄牙語3人,法語2人,德語2人,其他43人。
溫飽狀況:營養不良13人,超重22人,其他65人,超重者中肥胖占7人。
互聯網使用狀況:非網民70人,網民30人,網民中Facebook使用者占7人。
[譯自法國《巴黎競賽畫報》]
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的市集。擁有1.62億人口的尼日利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預計在2050年,尼日利亞有望一躍成為僅次于印度和中國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1999年,世界人口總數為60億。據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UNFPA)統計,在過去的12年間,地球上新增10億張新面孔。然而,歷史上從原始人類出現到19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人口用了5萬年才從0增長到10億。大概一個世紀之后,世界人口總數跨過20億大關。自此,“迅猛”已經不足以形容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非洲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預計在2050年,每兩個地球人中就會有一個來自非洲大陸。瘋狂增長的人口讓人不禁擔憂,地球到底能否承受?據聯合國保守估計,2100年世界人口數必須控制在100億到110億之間。地球,人類的母親,已經開始表現出她的疲憊和精力的匱乏。
毀壞是為了生存,想要得到耕地就不得不推倒森林、填平湖泊。馬托格羅索州的轉基因大豆種植占據了巴西25%的耕地。
巴西大豆田上的聯合收割機氣勢恢宏地向前推進,就像當年鏟平大片亞馬遜雨林一樣。農業的產出永遠都比不上它對環境的破壞。一方面,有10億人面臨著饑餓和營養不良;另一方面,畜牧業飼料種植搶占大片耕地,不但糧食浪費嚴重,糧價也在2008年危機之后持續波動。2050年,會有90億張嘴要吃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糧食生產必須增長70%才能養活持續增加的人口。想要緩解農業對環境的沖擊,一場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方式改革勢在必行,另外,發達國家過度的消費習慣也必須徹底改變。
用90人的班級容量培育民族精英。這是印度孟買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所農村小學,男孩和女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不過他們的班級里有90名學生。
幾千年來被冠以人口第一大國之稱的中國終于能把“桂冠”讓給印度了!預計2020年,印度人口總數會達到16.9億,而中國人口總數將保持在13億。那時,亞洲人口將會占世界人口的1/2,因為在中印兩個人口大國身后還有一群緊跟步伐的“小兄弟”:巴基斯坦3.14億,印度尼西亞3.09億,孟加拉國2.26億。印度每年要迎來2800萬新生命,全亞洲新生兒數量占世界新生兒數量的一半。人們不僅要想辦法養活這些新生命,還要為這些源源不斷來到世上的孩子提供教育,讓他們成為有能力、有責任心、能有效管理資源的新一代世界公民。普及教育的工作與節約水資源的斗爭同等重要、同樣艱巨。如果教育得不到重視,那么將會有三分之二的兒童變成文盲,永遠生活在沖突四起的國度。
從20世紀初起,人類的飲用水消費增長了6倍。在水資源面前,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表現得尤為明顯:冰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66萬立方米,而吉布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19立方米;在發達國家,每戶每天的用水量是250-600升,而在非洲,這個數字則低于40升。農業是最大的耗水產業,地球上70%左右的淡水資源都用于農業生產。1970年,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是1.3萬立方米/年,而在2025年,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包括家庭、農業和工業用水)會降至5000立方米/年。此外,還會有20億人口的淡水資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年。淡水終于走近“絕對稀缺”資源的門檻。
“黑金時代”(指石油)過后又迎來“白金時代”(指淡水資源)。這是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沙漠地帶的一座村莊,方圓幾里的村民匯集在惟一的一口井旁等待打水。
中國重慶的人才市場。在這個巨大的“蜂巢”里,每個招聘單位的人力資源顧問占據一間“蜂房”,接收成千上萬名應聘者的求職簡歷。
重慶的人才市場其實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個人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經濟增長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重慶市有3300萬人口,相當于法國人口總數的1/2。重慶的就業狀況是整個中國人才市場的縮影:全國每年有600萬大學畢業生走向市場,尋找適合自身特長的崗位。中國僅僅用了50年,就從一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增長不容小覷的一類國家。中國人不再為“米袋子”發愁了,可工作成了他們新的障礙,中國的困難從稻田轉移到技術領域。為了緩解大城市人才擁堵狀況,中國開始實施一系列引導大學畢業生去鄉村、中小企業就業的措施。城鄉結構失衡不是亞洲特有問題,因為全世界50%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