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克雷格·格里斯佩執導的《充氣娃娃之戀》是一部溫暖明媚的美國電影。影片與色情和性無關,它以甜美輕松的敘事風格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關于愛的故事。主人公拉斯是一個自閉的男人,從小缺少關愛和認同。他不善言辭,不喜歡和人有身體接觸,但是心地善良。沒有玩伴的拉斯喜歡上了充氣娃娃比安卡,為她念書、唱歌、一起祈禱、一起參加聚會……在為“死去”的比安卡舉行了葬禮之后,拉斯開始學會戀愛,融入到人群里開始了陽光般的幸福生活。在與充氣娃娃為伴的這段日子里,拉斯無疑完成了一次心靈之旅。
溫情的電影故事感人至深也發人深省。在現實里也有這么一群人喜歡把那些沒有生命和情感的木偶娃娃當作自己親密的友人甚至是愛侶,與之朝夕相處,其樂融融。他們大都來自英美等西方國家,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性格靦腆,寡言少語,在生活中謹小慎微。人們習慣稱之為“木偶控”。他們和喜歡的木偶娃娃一起逛街、購物、郊外野餐、旅行、吃飯、看電視,幸福地打發閑暇時光,看起來充實而完美。
“布里奇特不會因為談話無聊而感到疲倦,她是一位專注的聆聽者。我喜歡關心她,為她準備禮物,買新衣服,準備晚餐。”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杰伊福克特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女伴。他們的二人世界看似田園詩般美好,但事實上,布里奇特只是一只昂貴的木偶娃娃。
45歲的日本工程師塔柏同樣選擇木偶娃娃作為自己的生活伴侶,在他位于東京的公寓里收藏著近百只娃娃。在他看來,與現實中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純粹是自找麻煩,不僅要支付昂貴的生活費用,還有可能遭受對方的不忠。但木偶娃娃就完全不一樣了。閑暇時,他會根據自己的心情把娃娃們裝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有時候清純可人,有時候又火辣性感。
60歲的英國男子鮑勃·吉賓斯總是不惜花重金買下自己喜歡的木偶娃娃,并以此為樂。他對木偶娃娃的興趣是在為他的兩個孩子購買玩具時產生的。2007年,他花4000美元買下第一只娃娃Boverly,從此之后便一買不可收拾。鮑勃的妻子不但不介意丈夫的特殊愛好,還跟著他一起去給娃娃們挑選新衣服、假發和化妝品,樂此不疲。
目前,木偶控們的數量還難以計算。在美國,木偶娃娃公司的年銷售量平均為250-300只。也許這個數字并不可觀,但每一個娃娃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價格十分昂貴——從6500美元到5萬美元不等。一般來說,價格的高低取決于預訂者的意愿和需要的數量。制作過程中,生產商們要根據預訂者的想法(例如有無皺紋、睫毛的長度、臉部妝容等)來完成每一個細節。單是臉部的制作過程就需要花費數天。如此說來,這些源自硅酮和玻璃纖維的定制娃娃自然要比普通的橡膠玩具昂貴得多。
廠家為預訂者們提供5種顏色的皮膚、11種顏色的眼睛、7種顏色的嘴唇和各種不同的體形來選擇。深藍色眼睛、杏色嘴唇的娃娃最受購買者歡迎。無論是面帶笑容的時髦女士,還是大眼睛的可愛姑娘,只要購買者需要,廠家們都可以設計制作。
獨特的木偶控現象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與研究。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的存在與維持在于人們并不善于和周圍的人建立起持久的相互關系,而導致此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現代社會里,建立家庭的必要性正在降低。俄羅斯科學院通訊記者維亞托斯拉夫·梅德韋杰夫說:“對于一個獨立、經濟狀況良好的中年男人來說,如果家里洗衣機、洗碗機、食物加工等設備齊全,他也就漸漸地不需要一個女人圍在身邊絮絮叨叨了。”其次,心理學家認為,日漸習慣網絡虛擬交往的人們會覺得與木偶相處更輕松,可以逃避責任和現實。此外,人們性格上的神經過敏也是一個原因。
雖然木偶控們逐漸能夠被人們理解,但還是有一些人為自己的愛好感到難為情。他們心里知道,男女一起組建家庭才是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不過心理學家們也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傳統的社會規范也會發生改變。對于那些不善交往的男人來說,木偶娃娃是他們理想的生活伴侶。可人都是需要交流和情感關懷的,心理學家塔季揚娜·季霍米洛娃說:“如果木偶的主人沉浸在這種虛幻的現實里不能自拔,那么他們與周圍人就更難和睦相處了,必定會產生心理疾病。”只有像電影里的拉斯一樣,勇敢地走到人群中去,尋找真正的自己,即使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失敗與錯誤,卻能真正告別過去,重拾幸福與快樂。
[譯自俄羅斯《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