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莫斯科婦女葉卡捷琳娜·科拉夫佐娃的小區內來了一位名叫瓦洛佳的無腿流浪漢時,她毫不猶豫地將這個不幸的人安置到收容所,并用自己的錢給他買了輪椅。作為回報,她只有一個請求,那就是他要為別人做三件好事。葉卡捷琳娜告訴受寵若驚的流浪漢,她正在踐行Pay It Forward(讓愛傳播)原則,它的宗旨是善有善報。這一原則最初出現在美國人凱瑟琳·瑞恩·海德的小說中,很快就得到全世界的認同,現在已經來到了俄羅斯。
當瓦洛佳弄明白事情原委時,答應至少會幫助他認識的一個人戒酒。葉卡捷琳娜不知道他是否會恪守諾言,但她相信世界正在發生轉變,而且那部美國小說的主人公也是這么想的……
一個美國男孩的創想
凱瑟琳·瑞恩·海德的小說發表于1999年,不過直到被拍成電影后才享譽世界,好萊塢電影《Pay It Forward》在世界各地賺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影片情節是這樣的:新任社會學教師給全班同學布置了一項作業——思考如何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美國學生們的想法五花八門,有人甚至提議讓所有中國人同時起跳,以使地球的地軸發生移動。不過最富實效的方案是12歲男孩特雷弗提出的,他建議幫助三個素不相識的人,作為回報,他們每人也要幫助三個人,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一個愛心金字塔:一件好事變成3件好事,3件變9件,9件變27件等等。在電影中,特雷弗努力將自己的構想赴諸實踐,結果卻不幸死去。然而,他的思想卻保存下來,打動了銀幕內外的很多人。
一個以Pay It Forward命名的基金會制造手鐲寄送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希望他們銘記善行。僅2011年9月,60個國家的居民就收到了多達90多萬只手鐲。此外,普通人與人為善的故事還可以在社交網站中找到。
例如,多琳·凱勒和希吉爾·瓦潔拉目睹了一場火災,第二天他們致電消防部門,打聽到一戶受災家庭的新住址,隨后給他們寄了些錢。在附信中,多琳和希吉爾寫道,如果可以的話,請這戶家庭成員“讓愛傳播”。
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羅布和吉羅爾·韋爾奇每年都會到娛樂公園,在那里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游戲或競賽贏得長毛絨玩具,他們把這些玩具收購過來,免費送給孩子。類似的行為還發生在一個叫香農·加拉赫的人身上,她在商店內看到一位媽媽跟自己的小女兒解釋,為什么不能給她買新裙子,于是香農自己掏錢為小女孩買下了它。
受人恩惠的人也給網站寫信。一位名叫克萊爾的姑娘在公園遛狗時認識了一個年輕人,在跟他聊天時,她提到了自己的理想——從事攝影工作。事實上,克萊爾沒錢購買一部好點的相機,正打算放棄報考攝影學校……那位新結識的年輕人回到自己的車內,取出一部昂貴的相機,當即送給了克萊爾。作為回報,他只是從她那里得到“讓愛傳播”的承諾后就離開了。“我要竭盡全力履行諾言。”克萊爾說。
善小而為
年輕作家葉卡捷琳娜·科拉夫佐娃是從圣彼得堡熟人那里知道《Pay It Forward》的,看過電影后,她立即著手在“保持聯絡”社交網上組建社團,目前該社團僅有35人。葉卡捷琳娜解釋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把自己做的好事公之于眾,她則認為必須這樣做。“我們得告訴大家,應該做好事。”Pay It Forward運動還在俄羅斯的許多城市開展起來:莫斯科,圣彼得堡,烏法,烏克蘭也有。
德米特里·捷格加列夫是圣彼得堡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市場部經理,他從同事口中聽說這部電影后,決定去看看。“我的朋友有間攝影工作室,我們在那兒布置了一個小型電影院,邀請20個熟人一起觀看,影片結尾時,20人全都淚流滿面。”他說。
這件事之后,德米特里也決定在社交網站上創建社團,讓贊同特雷弗思想的人匯聚一堂。現在該社團成員已經超過500人。
然而,德米特里·捷格加列夫和葉卡捷琳娜·科拉夫佐娃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很多人做了好事,卻不想大肆宣揚,還有的人對這件事關注得快,放棄得也快。“看完電影、做了好事后,人們很快就把它給忘了。”為此,德米特里除了行善積好外,還大力宣傳這一思想,例如將電影碟片發給志愿者。但大多數俄羅斯人仍不相信,素不相識的人會為他人無私奉獻。
“現在的人都怎么啦?”烏法市位Pay It Forward活動創建者愛德華·拉赫馬杜林吃驚地說,“上班的路上,我把車停在公交站點,對等車的人說,‘有往市中心那邊去的請上車,我送你們過去,免費!”足足勸了1分鐘,20多個人沒一個肯上車,有個女人說:‘現在誰會免費載客?沒人。’我把車開到下一個公交站點,結果還是這樣!”
懷疑——是該活動在俄羅斯遇到的主要障礙。不過也有好消息,愛德華說,他在跟朋友們宣講“讓愛傳播”思想后才知道,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在這么做了。他認識的一位汽車服務部老板就曾告訴客戶不必付錢給他,而是請他們再幫助別人。不久前愛德華撿到一個錢夾,交還失主時,對方問他要多少錢,他建議失主為別人做些好事。在烏法市,活動的倡導者正在為一名生病的孩子籌集手術費,他們還組織中小學生觀看電影,希望愛心鼓舞更多的人。
相傳的愛
“我支持所有旨在援助他人的白發性組織,包括Pay ItForward,雖然它還停留在相當初級、原始的慈善活動水平。”俄羅斯慈善協會主席彼得·伊謝科說,“歸根結底,現代社會很多從事慈善活動的顯赫人物都是從這類行為起步的。”
美國的年度慈善捐獻總額是2500-3000億美元,而俄羅斯僅為15-20億,換句話說,能幫助別人的人還不夠多,這種情況下,白發組織的存在和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就很必要。
心理健康科學中心臨床部主任謝爾蓋·葉尼科拉波夫也同意這觀點:Pay It Forward在俄羅斯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特征。“當社會進程發生中斷,產生一種人類道德不復存在的感覺時,人們就會白發地補足這一缺陷。”謝爾蓋說,“在俄羅斯,這一中斷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直到現在我們仍未復元。在當今殘酷的現實條件下,善心和互助行為尚未普及,但Pay ItForward的出現是個好兆頭,人們會逐漸找回自我,生活會變得更美好,這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倫理道德方面。”謝爾蓋認為用口口相傳構筑愛心金字塔的做法非常有效。“為了向現代人灌輸道德精神,確實需要極其巧妙的方式,別的辦法可能不會引人注意。”
一位Pay It Forward的擁護者認為,整個人類生活都是建筑在口口相傳基礎之上的,耶穌及其12個弟子即是實例,他們也是那樣告訴世人,什么是對的,該如何去做,并最終建立了自己的“愛心金字塔”。當然,“讓愛傳播”遠不能跟耶穌和他的弟子相比,但是做好事與將其推而廣之兩者完全可以并行存在,這點毋庸置疑。
[譯自俄羅斯《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