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床讓給陌生人,然后到他們家去度假,帶著一種新的觀賞姿態去環游世界,讓住所像圖片一樣地交換,通過觀察他人的家來了解他國文化,這就是目前盛行的換房子旅游方式。
在換房的幾個星期里,隱私是不受保護的,照片是可以隨便欣賞的,家具物品就像是自己的。現在的房屋交換者不斷增多,據推測在意大利就有大約50萬人,完成了8000次交換。因為在交換網站上注冊的人越來越多,意大利“萊昂納多的天空”節目組專為這種現象做了報道。
“我們15年前就在這個網站上注冊了,那時候羅馬只有四、五家可以進行交換,現在變成了千萬家。”安德烈和他的妻子瓦內莎不久前在網站上登出了一則廣告。他們的公寓在特拉斯泰韋拉的一個小區里,只有65平米。而與他們交換的那家人住在紐約,家里收藏著著名演員安迪·沃霍爾及導演朗·霍華德在這個房子里拍攝的照片。
他們還曾去過加利福尼亞,那戶人家有私人游泳池及花園,他們還被主人家的朋友邀請去晚宴和野營。在阿姆斯特丹,他們住的地方離動物園只有一小段距離,“晚上獅子的吼叫聲會把我們吵醒”,安德烈說,“孩子們非常興奮,這種事情在旅館里可是永遠也不會發生的。在這15年的換房經驗中,沒有發生過一次失誤,我們的房間在歸還時還是干干凈凈的,就像我們離開時樣,而我們住的地方也比我們想象中好很多。”
在換房之前有一個信譽書,這也是房主們之間的協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法律保障。雙方通過無數次郵件來相互了解,最后到了見面的時候,兩個家庭都會成為好友。值得注意的是,見面前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畢競這種物物交換式的房屋交換建立在“以我所有換我所需”的原則上,并不是按照房屋的價格來互換,雙方的需求和興趣放在第一位。
要想進行房屋交換得先在網站上注冊,隨著這種貿易越來越多,網站的種類也有所不同:有單人房交易、小面積房屋交易,還有換房老手交易網站。有的網站是免費的,還有的每年需要注冊費90到120歐元,不過為了省錢,也可以短期注冊。“幾年前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選房及與房主聯系都不方便,現在好多了。”換房網站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娜說。她的網站注冊的人數最多,是2000年美國換房網的分支。該網站目前在142個國家都有機構,公司有4.1萬名股東,其中北美就有1.5萬人,澳大利亞2000人。“現在還出現了沙特阿拉伯的豪華別墅”,克里斯蒂娜說,“芬蘭最年輕的國會女議員曾在那里住過,而她的家則由一對舊金山的心理學家夫婦住。”
交換的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可以從一星期到一年。需要在國外工作很長時間的也可以通過換房來搞定。有一個專門為度假的大學老師服務的網站,網站注冊人年齡在30到70歲之間,職業都是老師。
“我們92%的股東都是本科學歷”,克里斯蒂娜說,“其中,英美國家的人換房很容易,他們甚至不會帶走一樣東西,為的是讓住進來的客人更好地體會他們的家庭氛圍。而意大利人則要保守些,他們不太相信其他人,就好像自己住的家是溫莎皇宮一樣。幾乎所有的意大利人都認為自己的家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一住進別人家,又陶醉享受得無法自拔,這真是件令人尷尬的事。”莫妮卡是個換房老手了,從2002年至今,她已有過45次換房經驗,她在科摩湖上有一棟漂亮的房子,紐約前任市長曾在這里住過,“我和他到現在還是朋友。在泰國我住的是2000平米的大別墅,在柏林是一位現代藝術收藏者的家,在波士頓我住的地方曾招待過馬爾科姆以及馬丁·路德·金。”莫妮卡說。
需要澄清的是,換房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一種不同的旅行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可是在住進夢想的曼哈頓閣樓里之前,還要付出很多。“家里為招待客人必須打掃得一塵不染,還得買合適的床上用品,衣柜必須騰出來,冰箱里不能什么都沒有。主人第一天晚上要為客人準備晚餐,而客人必須在第一次見面時帶禮物。”安東尼奧說,他是羅馬的一位骨科醫生,從2008年至今已經有過兩次換房經驗。“在布魯克林的那次讓我很失望:那位波多黎各房主的家很漂亮也很古老,但是走的時候卻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冰箱里剩下的食物沒有處理,而且衣服也隨便堆在衣柜上。”
很多保守的房主將自己的第二套房子拿來交換,例如索菲亞,她絕對不會把羅馬的那套房子拿來交換,而是把在坎帕尼亞太區的房子放到網上,不過點擊率超高。“我接待過芬蘭人、瑞士人和澳大利亞人,從沒出現過問題。有一次客人打碎了一個杯子,然后就將賠償金留在了沙發上。”
那么換過來又怎樣呢?索菲亞繼續說:“一次,我在一對瑞士夫婦面前感到很無力,他們讓我在合同上簽字,讓我保證不會帶我的親戚來他們家做客。誰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也許他們認為意大利人就像電影《面包與巧克力》里的主人公尼諾樣,尼諾在移民到瑞士時帶著一個大紙箱,而且把頭發染成了金黃色來冒充北歐人。”
[譯自意大利《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