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種異國人的身份統領著他國首屈一指的金融旗艦,將一個保守的金融集團帶入全球化的軌道——德意志銀行董事長約瑟夫·阿克曼以自己杰出的領袖才能在國際銀行界贏得了受人尊崇的地位,但其成功之路上,除了歡笑,還有絲絲的落寞和困惑。
職場狂飆
阿克曼1948年2月7日生于瑞士圣加侖州。從圣加侖大學畢業時,懷揣著經濟學和社會學雙博士學位證書的他只有28歲。在母校從事了一年經濟學教學工作后,阿克曼改換門庭投奔到了瑞士信貸銀行旗下。從紐約到倫敦再到蘇黎世,在工作地點不斷變動的同時,阿克曼也一路升遷,并在42歲時出任瑞士信貸銀行的首席執行官。三年后,阿克曼接到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布羅伊爾的邀請加盟了德意志銀行。
市場為阿克曼展示卓越才能制造了機會。1998年,美國信孚銀行遭遇到了俄羅斯金融危機的致命重擊而奄奄一息,阿克曼力勸布羅伊爾快速出手,并最終贏得了德行董事會的支持。幾天之后,阿克曼飛往美國,以100億美元價格將信孚銀行攬入自己的懷抱。市場也為德行并購信孚銀行的正確選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收購信孚的當年,投行業務為德意志銀行創造純利潤達40億馬克,占全部利潤的60%以上。不僅如此,正是借助于對信孚的并購,德意志銀行在當年躍上了全球資產規模最大銀行的寶座,并且連續三年維持第一的位置。
在收購信孚的第二年,德意志銀行投行業務的利潤提高到了37億美元,緊隨高盛之后位列全球第二。與此同時,布羅伊爾在并購信孚之后旋即宣布與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合并。但由于業務相互重疊,兩家公司只是在進行了短暫的“試婚”之后便分道揚鐮。而后他親自掌控了一個集零售銀行業務、私人銀行業務于體的新部門,并預計這些業務會驅動整個銀行的增長,但年終巨虧的結果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德意志銀行股票價格因此下降了30%。
許多投資銀行家已經失去了對布羅伊爾的信心,一些人甚至敦促阿克曼組織員工反對和推翻布羅伊爾,但阿克曼卻表現出異常的冷靜,公開宣稱絕不會做出對布羅伊爾不忠的行為。這種態度讓布羅伊爾對阿克曼更加刮目相看,并在2002年5月主動向董事會提出退休申請,德行的最高權力十分平穩地交到了阿克曼的手上。
官司纏身
商業生涯如魚得水的阿克曼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煩惱的CEO,而且在其主政德意志銀行的四年間中似乎從來沒有輕松過。
2004年,他和其他五個業界重量級管理人員因涉嫌非法收取補償金被告上法庭。起因在于2000年時,英國電訊運營商沃達豐公司以1630億美元惡意收購德國曼內斯曼公司。由于曼內斯曼公司管理層成功迫使沃達豐將收購價格提高了大約30%,曼內斯曼公司監事會批準給予管理層5600萬美元的獎勵以及養老金,而此時,阿克曼擔任的是曼內斯曼公司的監事。德國地方檢察院隨后以“不忠實罪”對阿克曼等人提出指控。在所謂的“曼內斯曼案”開庭審理時,阿克曼曾向記者的攝像機做出勝利的手勢。經過四年艱難審判,德國經濟犯罪史上最具爭議的案件審理結束,涉嫌本案的人被宣判無罪。作為補償,他們需要繳納一筆上百萬歐元的罰款,不過對于這些被告們來說只是小事一樁。
之后,德意志銀行承認曾聘用偵探對工會附屬的監事會成員杰拉德·赫爾曼進行監控,該行懷疑赫爾曼與之前的一起泄密事件有關。此外,還有兩起涉嫌監控案件,一起涉及對其首席營運官、管理委員會成員赫爾曼·約瑟夫·蘭波特施行監控。另外一起涉及德意志銀行于2006年聘用偵探獲取關于邁克爾·霍恩多夫的更多信息。霍恩多夫是一名律師和股東,曾在該行年會上提出批評性意見。這些事件不僅影響了德意志銀行在德國的聲譽——企業私自調查和未經授權使用數據的行為在德國尤其遭到詬病——也給該行首席執行官約瑟夫·阿克曼帶來了許多麻煩。
任職太多又貪婪
除了官司,阿克曼還因為擔任“太多”職務而受到非議。在德意志銀行的CEO之外,他還擔任國際金融協會主席,該協會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組織,成員來自60多個國家的全球最大的銀行、保險公司和投資管理公司以及德國拜爾集團、漢莎集團、Linde AG和西門子集團等德國大公司的監事會成員。在經濟專家眼中,一個人身兼如此多職,豈不是拿工作當兒戲?
根據德國《焦點》雜志公布的上市公司總裁收入排名,阿克曼一年收入1100萬歐元位列榜首,這個數字意味著阿克曼每天的薪酬達到了3萬歐元。阿克曼拿得太多了——幾乎成為德國社會一致的輿論焦點。有人研究后發現,最近三年中,盡管德意志銀行的股票市值上漲了45%,但阿克曼的年薪則同期整整翻了一番。柏林大學一位財務學教授通過對上市公司多年來的歷史數據的分析,建立了一套與公司業績相匹配的總裁年薪打分系統,將總裁的年薪與他為公司取得的業績、公司的股東資本收益率進行綜合計算,確定出一個0~100的分數體系。結果阿克曼只得到了43分,在德國所有受評的公司CEO中得分最低。他也憑此成了貪婪鬼的代名詞——在德國的媒體報道中,每當談及某個人的巨額收入時,總會拿他與阿克曼相比較。
還是不是德國的銀行?
阿克曼是第一個管理德意志銀行的外國人,而德意志銀行在他的掌控下,也開始了“非德國化”之旅。德意志銀行最高領導層成員有1/3來自德國之外,而且這些人都是阿克曼在近年來直接提拔起來的,如負責全球市場業務的印度人安蘇·賈殷,擴大董事會中負責紐約的股票交易業務的美國人凱文·帕克,以及負責銀行人事事務的澳大利亞人康拉德·文特爾等。他們都建立了自己的銀行家團隊,向他們報告工作的人中也有一大半是來自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
他不僅在人事管理風格上獨樹一幟(國際大型金融集團一般傾向任用本土高管),在為德意志銀行編織的經營方向上也遭到了廣泛批評和詬病。由于該行的業務重點放在投行上,但其投行業務大本營設在英國倫敦,而非德國的法蘭克福,相當多的德國民眾認為,作為德國最大的銀行,德行已不再是德國的銀行。尤其是兩年前德意志銀行放棄并購德國最大的零售銀行德國郵政銀行后,許多人認為阿克曼對拓寬國內市場不關心甚至不負責任。
親切的“年度銀行家”
通過雷厲風行的改革,阿克曼帶領德意志銀行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經濟記者們把2010年“年度銀行家”獎頒發給了這位德國經濟界最具爭議的人物。該獎評委會表示,如果現在不將該獎授予約瑟夫·阿克曼,那他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雖然充滿爭議,而且被認為是一個無情的商人,但同許多與他有一樣權力的人相比,他給人的印象更為親切——打扮得體、身穿定做西裝、一頭白發的他被公認是一個很有型的勝利者。就像好萊塢一些經濟犯罪類電影主人公一樣:迷人、危險但充滿吸引力。就連德國總理默克爾都不能像這位帶瑞士口音的銀行家一樣,在記者招待會上吸引如此多的注意。一直以來,阿克曼的形象優雅穩重,深藍色的考究西裝搭配白襯衫和淺藍色領帶,看上去分外清爽精致,又很有親和力。
[編譯自德國《焦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