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的4月至7月間,蘇格蘭本土人民、以及移居海外的蘇格蘭人紛紛慶祝“格子呢”節。節日期間,在悠揚婉轉、千回百折的風笛聲中,身著各式格子呢裙的人們翩然起舞。
格子呢的出現
關于格子呢的最早記載大概出現在1471年。根據保存下來的某個文件: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蘇格蘭君主詹姆斯三世曾多次購買格子呢。不過歷史學家認為,那時的布料色彩不那么鮮艷美麗,編織也沒那么精巧,染色也只是利用從周圍采集的植物來進行。
那時候,格子呢被人們用作日常服飾。最初出現的是被稱作“大方格毯”的毛織物,大概有五、六米長。男人們用它來裹住自己的身體,并在腰間束一根皮帶。方格毯的上半部分披在左肩上,這樣右手就比較方便拿著劍與敵人搏斗。到了晚上需要露宿戶外時,方格毯又可以當作溫暖的被子蓋在身上。除此之外,方格毯還能發揮更重要的保護作用。蘇格蘭人把它浸入水里,毛料因受潮膨脹,變得像鎧甲一樣,既能擋住外面的風寒,又能保持體內的溫度。
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電影《勇敢的心》幾乎占領了1995年的整個影壇。影片中身著方格裙子的蘇格蘭戰士的英勇豪邁與俠骨柔情曾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落淚。如今,歷盡歲月的淘洗,蘇格蘭短裙無須再斗志昂揚地出現在戰場上,它已變成了穿在男人身上的節日盛裝,彰顯著另一種別致的美麗。
隨著時代變遷,方格毯漸漸演變為男人的服飾——獨具風情的短裙,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基爾特”。
穿在身上的身份證
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民起義,并宣布“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準,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為此,蘇格蘭人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終于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子的權利。1822年,為了迎接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的巡視,蘇格蘭爵士沃爾特·斯科特號召愛丁堡人穿上格子呢裙,甚至提出“讓每個人都穿上屬于他自己的格子呢”。20年之后,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在蘇格蘭買下了巴爾莫勒爾城堡,該城堡用格子呢做裝飾,地毯、窗簾都出自蘇格蘭人之手。夫婦二人還為格子呢想出了名字——巴爾莫勒爾條紋呢。格子呢和維多利亞時代的結合讓全世界相信:格子呢是高貴、體面、正派的象征,就像蘇格蘭的湖水樣清澈純凈。到了19世紀末,幾乎所有稍有地位與身份的人都有了屬于自己的蘇格蘭格子圖案,格子呢服飾也得到空前的發展。
蘇格蘭人習慣用格子呢來區分人的身份。因為不同的格子呢代表著不同的家族、社會階層、地域等特征。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格子圖案。同一地域的人穿相同的格子呢服裝,可以根據身上的格子呢判斷外來人來自于哪一區域。此外,還有日常格子呢、打獵格子呢、節日格子呢之分。那不同顏色、寬窄粗細搭配的各式格子,仿佛就是一張張穿在身上的身份證。
格子風來襲
也許格子難以穿出人們想要的那種性感來,但它所渲染的那股濃郁的英倫氣息仍讓人沉迷不已。在今天的時尚舞臺上,格子呢像一陣強勁的風,從頭吹到腳,讓人無法阻擋。在這奔流不息的時裝潮流中,它依然訴說著一個經典的不朽傳奇。格子圍巾、大衣、外套、手提包、鞋子,各種顏色和圖案的搭配,應有盡有。在那格子的背后似乎潛藏著一種神奇的魔力,簡簡單單幾條線的交叉,拼出的是不同的圖案,亦是不同的心情。
[編譯自俄羅斯《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