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弗蘭克·蓋瑞曾打造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及迪斯尼音樂廳,吸引無數游客前往朝圣,但建筑界下一項重大突破可能并非來自建筑師,而是源于化學家,因為未來建筑樣貌除了受建筑師的靈感影響,也會受到使用材質左右。
科學家正在研發新式復合建材,不僅比過去更強韌、更平價、更環保,也同樣更具智慧,能夠與周遭環境互動、呼應,也能隨之調整,對無論是溫度、光線、壓力、濕度、甚至是污染物,都能產生反應。這些潛在利益相當驚人。有些“智慧建材”能維持室內溫度穩定,故不需使用空調,同時降低用電量:有些材質具備修復能力,既能抵抗風吹雨打,亦可延長使用年限:還有材質能改變四周環境。
清道夫
最簡易的創新科技早已面世,但并非磚瓦本身,而是完工前最后一道涂料。英國Johnstonestrade與美國Sto等數家公司均從蓮花取得靈感,制作出能抗污的外墻涂料。蓮花表面粗糙,細胞上都有小小的蠟質結晶,構成微小的氣泡,讓水珠流下時將塵埃一并帶走。新式涂料運用相同原理,故只要下一場雨,即可沖掉墻面任何塵埃,不僅隨時讓建筑物煥然一新,還能降低維護費用,減少使用清潔劑造成的化學污染。
其他涂料更進一步,還能改善鄰近空氣質量,這項技術非常適合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馬尼拉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因為氧化氮濃度過高,每年導致4000多名早產兒死亡。2010年間,地方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油漆涂料公司博伊森合作,在一座地鐵站繪制200平方公尺的壁畫。藝術家以博伊森公司的KNOxOUT油漆為顏料,這項產品由超細二氧化鈦制成,發揮光觸媒功能,吸收光線后分解空氣中的氧化氮,釋出微量水分、二氧化碳及硝酸鈣。“菲律賓純化學與應用化學研究所”實驗后,認為這幅壁畫每天能分解3萬輛車排放的污染物。后來這幅壁畫面積增加一倍,正對著馬尼拉最繁忙的高速公路。
自行修復
保持干凈是一回事,保持健康是另一回事,建筑環境能否和人體骨骼樣擁有修復能力?“仿生協會”主席亞尼內·拜紐斯指出,“人骨終其一生都在不斷重塑,以加強抗壓力”,她期望建筑結構也能仿效這種特質,不會因長期使用而耗損。這種想法或許很快就將實現,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筑系榮譽教授卡洛里恩投入結構混凝土創新研究,她表示,“混凝土相當易碎,故一般修復也撐不住。”她研發一種具黏性的修復材質,能夠塞入混凝土脆弱的縫隙中,只要遇上壓力,這種材質就會釋出黏性滲入裂痕,形成新的連結點,這種方式可自動維持結構完整、壓低修理成本、提高建筑安全性。
預防勝于治療正是這項發明的優點,目前已在四座橋梁上測試。由于橋梁整體結構改變為柔軟材質,能量分散至各處,不僅可避免橋梁因龜裂崩塌,
還讓橋梁彈性更佳
卡洛里恩發明的自我修復飛機即將有資金挹注,“美國空軍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支持開發自我修復的玻璃纖維與石墨復合墊片,若能使用較薄、抗壓性較高的材質,即可降低飛機重量與耗油量。自我修復材質的應用潛力無窮,比如外海管線在海床上能承受更大壓力,船只能迅速修復裂痕避免沉沒。
威斯康辛大學復合中心主任普拉迪普·羅哈吉教授也在類似領域努力,他正在開發一種新型金屬,能夠抵抗爆炸高溫或汽車沖撞力道,希望未來可維持強度,但改善易碎問題。這種如泡沫狀的金屬結構中充滿“微型氣泡”,氣泡內會填入另一種物質,例如燃煤電廠所產生的飛灰,這種回收后的粉塵功效與卡洛里恩設計的黏性物質相同,只要遇到壓力、撞擊或高溫,氣泡就會破裂,釋出粉塵填補裂縫。普拉迪普正在尋求量產機會,未來研究經費已獲通用汽車及福特汽車贊助。
省電節能
黑色屋頂會吸熱,白色屋頂會阻熱,但未來建筑師或許已不需擇其一,新式屋頂壁磚能依據戶外所需溫度改變深淺顏色。麻省理工學院前研究員羅比·巴爾貝羅創立了Thermeleon公司,推出屋頂壁磚涂料,能夠改變壁磚屬性,維持建筑物的溫度。
涂料內含聚合物,氣溫下降時會溶化在膠質內,露出能吸熱的黑色表面,隨著氣溫提高,聚合物會與膠質分裂,形成白色混合物反射光線。巴爾貝羅期望這項產品明年可量產,也表示投資者眾。
屋頂很適合作為省電節能的起點,但對上班族而言,智能型窗戶或許更為切身。美國與中國多所大學均在研發感熱變色窗戶,能隨戶外溫度改變。最常見的做法是運用氧化釩薄膜涂料,氧化釩遇熱會大幅改變透明度與折射率,雖然透明度降低會影響視野,但對于不宜使用百葉窗的環境卻很適合。
建筑環境若能取代人類部分思考與管理功能,效果不可小覷。面對突然變遷(如天災),人類的應變能力并不穩當,若能建構可實時反應的建筑環境,將可節省無數修復與重建經費,所需科技已然存在,關鍵在于投資者能否及時行動。
[譯自德國《綠色未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