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亨德利1964年生于英國的旅游勝地布萊頓市,他的生母在他小時候遺棄了他,城外郊區的一個家庭收養了他,他的養父母在旅店工作,富人們在夏天時常云那里度假。保羅念到高中時輟學了,無所事事。他念書不多,沒什么技術。也沒有社會關系,但他對那些來自各地的有錢人著了迷。保羅需要錢。在他們那里有兩種掙錢的路子,條路光明正大。另一條路卻更快捷,因此第二條路更吸引保羅。
在布萊頓市中心的丘吉爾廣場上有一個大型的露天市場,里面有幾百個貨攤,當地人經常去那里買東西,很是紅火。但隨著市區擴建,政府在1964年將市場關閉。不過商人們也有辦法,開始挨家挨戶地敲門,兜售水果蔬菜等東西。后來,水果商們覺察到有些顧客對于買東西不是那么感興趣,倒是很想出賣祖上收藏了幾十年或上百年的“破爛兒”,如帶裂縫的盤子、碎金屬塊、古董椅子、褪了色的銀器,等等,只要給錢就賣。聰明帥小販們建立了一個收貨站,就這樣,居民們的傳家寶能夠很快脫手換到現金,而小販們再把這些“破爛兒”賣給懂行的古董商。小偷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們經常扮作上門收購者,到中上層家庭探路,伺機偷盜。當時只有15歲的保羅也加入了這個魚龍混雜的收購者行列。
保羅是個性格開朗的小伙子,很健談,他喜歡跟老人和陌生人攀談,經常能把對方逗得捧腹大笑。保羅對他們毫不諱言,他愿意以二手價收購百姓手里認為值錢的東西。保羅的這種做法并不違法,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并不地道”。保羅有一天淘來了兩件“寶貝”:其一是一件舊貨,其二是有關周圍住戶的一些信息。一位似乎不懷好意的朋友請保羅大吃了一頓,詢問他上’收購時的見聞,卻被保羅搪塞過去,因為他正準備自己雇小偷,到這些住戶家里搜羅真正的“寶貝”。
雙面人第一身份:藝術品倒賣團伙首領
此后的保羅有了新角色,他不再挨家挨戶上門收購“寶貝”,而是專門收購失竊的藝術品。作品中間的人,他的下級個盜竊團伙,上級是商人國,背后一個龐大的藝術品銷售網。自此之后,保羅經常躲在家里研究藝術品史,漸漸地對高價值藝術品越發地感興趣,比如名家的畫作等。他常為國外買主保留一些藏品,同時也從別的盜竊組織和蟊賊那里低價買進一些真品。一有文物失竊,保羅會把相關信息告子國外的買主。保羅的買主多來自美國、荷蘭和德國,有時也有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保羅自己坦陳:“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跨國售賣是個銷贓的好辦法。”
到了1981年,保羅已經通過他的倒賣活動累積了1萬英鎊的資產。而保羅對自己的評價則是“心靈空虛一族,為了錢,什么買賣都敢做”。
神探里查德·艾利斯
里查德,艾利斯肩寬體狀,留著大胡子,目光機警,他的電話號碼尾數是007。作為一名偵探,艾利斯參與調查過幾宗頗有影響的文物盜竊案,為了追回荷蘭畫家弗米爾的一幅畫作,他曾經與竊賊們周旋了七年,奔波了十幾個國家。
艾利斯于1970年進入倫敦市警察局,由于神速偵破入室盜竊案而晉級。1989年,他受命接手藝術品盜竊案的調查工作。后來,艾利斯破獲了一個國際文物盜竊團伙,這些竊賊從埃及沙漠盜取文物,走私到瑞士,再運到倫敦。
這起案件又引出了一個更大的文物走私網,牽涉到美國紐約的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斯考茲的古董商。斯考茲在曼哈頓擁有一家博物館,和世界各地的文物走私案都有聯系。這起案件涉及了全球四大洲的14個國家。嫌疑人遍布各個貿易階層,從挖墳掘墓者到紐約麥迪遜大街的文物商。調查花了四年時間,美國聯邦調查局最終起訴了斯考茲,斯考茲獲刑二年。
艾利斯在1999年退休,他作為一名失竊文物干探的成就主要歸因子他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得益于一批告密者的幫助,他們讓他能夠即時了解到底層罪犯的行動。據艾利斯說,一位對他幫助很大的告密者曾是布萊頓市的一個藝術品慣偷。沒人知道他一共偷過多少東西,艾利斯從未抓到過他,但與這個慣偷在幾宗案件中打過交道,從他那里挖掘出了一些線索。
雙面人第二身份:警方的重要線人
2006年9月,一位化名“文物癡”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一些較富爭議的言論——有關國際文物盜竊和交易的內幕。“文物癡”似乎身負某種使命,目的就是揭露藝術品領域里不可告人的秘密。“從最上層到最底層,整個藝術品和古董交易環節腐敗到了極點。”他這樣寫道。他的口氣不可一世,堪比任何一位藝術品品鑒家,他寫博客的目的也不是結交朋友。他既鄙視賊偷,又看不上警探,不過可以看出,他對一個詞最為厭惡:文物商人。他有這樣一句口頭禪——“誠信的藝術品和古董商”是個自相矛盾的說法。
報紙上關于文物盜竊方面的報道少得可憐,而“文物癡”撰寫的博客內容簡潔明了,對于藝術品盜竊猖獗性的闡述一針見血,勝過任何媒體或法律機構,包括國際刑警和美國聯邦調查局。
這位“文物癡”正是保羅,亨德利。1993年,保羅金盆洗手后,來到英國南部一座寧靜的海濱小鎮定居。他的生活變得簡單了許多。每天早飯后,他都上網瀏覽有關文物盜竊的報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報道就是他過往人生經歷的延續。保羅的網站也吸引了一些犯罪者的關注。他們想知道其他同行在做什么,還有一些人甚至給他發電郵,直接向他請教。2008年的一天,溫哥華博物館午夜時分遭遇竊賊,竊賊們頭戴面罩,拆下了博物館里的報警器,用噴霧器開道,驅散了所有阻攔者,一路闖進館內。他們砸爛了展柜,搶走了價值100多萬美元的藝術品,包括由加拿大雕塑家比爾,里德制作的金器,他的雕塑品形象還被印在了面值20加元的鈔票上。案發后不久,保羅收到一封神秘的電子郵件,問他如果歸還里德的作品,能否得到獎勵,并且免去牢獄之災。保羅在他的博客上發表了看法,他建議竊賊們聯系律師。律師可以在警察和小偷之間牽線搭橋。保羅警告那個來信人,不要再指望出售贓物,因為物品一但失竊,有關方面會把被盜物品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公布,就算是把它賣給最不起眼的文物販子也很危險。保羅在博客上發出這篇文章的三個星期后,加拿大警方追回了被盜的藝術品,沒有竊賊落網,
保羅又扮演了一次中間人的角色,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這次經手的不是偷來的文物,而是信息。保羅凝望著波濤起伏的大海,若有所思。他告訴我,現在越來越多的竊賊開始垂涎藝術品。科技不斷發展,竊賊的方方面面也都在進步,他們的信息渠道更廣,藝術品交易網和拍賣點遍及全球。就連一個笨賊都能登錄eBay網,看看某樣東西的價值,甚至干脆上網賣了它。
保羅的粉絲也包括那些正在追捕盜賊的警探。保羅說,全世界知道如何追蹤藝術品盜竊犯的警探屈指可數,他們大多性格孤僻,但也只有這樣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保羅為偵探們感到遺憾,雖然他們對于追查失竊文物有著熱情,可他們經常孤軍奮戰。而那些情報來源很少的偵探只能眼睜睜看著失竊的名品被人拿走,送到國際黑市上販賣。
當年的這位藝術品大盜如今和幾家警察局有著聯系。他必須和警方合作,充當他們的線人,他說,這是他和警方達成的協議,以此來將功折罪,說到國際刑警,他搖了搖頭:“國際刑警沒什么用——他們能夠收集到情報,但是沒權力進行調查。我管他們叫,‘國際白查’。相信我,竊賊們并沒有多聰明,但是他們卻能夠樂呵呵地數錢。”
[編譯自澳大利亞版《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