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參加一個座談會,議題為“如何轉變工作作風”。會上某位領導一席話,令本人叫好不迭。他說:“當領導的既要‘會講’,又當‘能干’,還須‘善聽’;‘聽功’、‘說功’、‘做功’缺一不可;欲展‘說功’、‘做功’,必先練‘聽功’,即善于傾聽人們的意見、呼聲、批評。”
此言在理。
該講的講清了,該干的帶頭干了,就算稱職了,有的領導可能會這么認為。其實不然,欲求“說功”、“做功”,“聽功”斷不可少。只有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對群眾的意愿與要求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說”群眾愛聽的話,“做”群眾渴望的事,從而贏得群眾的贊譽。
那么,如何練好“聽功”?
洗耳恭聽。貴在破除唯我獨尊的“上智下愚”觀和“領導高明”論,自覺放下官架子,視群眾為真正的英雄,甘當群眾小學生,虛心拜群眾為師,認真向群眾學習。“兩腿邁入基層,兩耳貼近群眾”,從群眾的樸實話語中獲得生動的“說功”素材,從群眾的智慧中汲取有益的“做功”思路。
廣開聽路。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既要聽甲地群眾的意見,又要聽乙地群眾的意見;既要聽身邊人的意見,又要聽其他人的意見;既要聽親密知己的意見,更要聽與己疏遠的人的意見。切忌對“圈內人”的話語,不辨真偽,篤信不疑;對“圈外人”的聲音,充耳不聞,不屑一顧。
不聽假話。有的領導面對下級匯報工作,容不下幾句報憂的真話,每每臉色不悅,卻偏愛那些報喜的假話,常常笑顏可掬。當領導的不識假話、愛聽假話,下級也就好說假話、敢說假話。長此以往,“聽喜不聽憂”、“聽假不聽真”,“說功”、“做功”也就真不到哪去。
聞過則喜。虛懷若谷,海納百川,能臻于此境界固然可喜可賀;倘若一時尚做不到,就不妨先從聽得進刺耳的“牢騷”或批評做起。千萬別動輒聞過則怒,這樣,說不定會錯失有益的東西。而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論如何,都對修煉“做功”有利無害,何樂而不為之?
聽后踐行。好像豎起耳朵在聽,只不過當成一陣“耳旁風”,聽過便煙消云散;或聽是聽了,可這耳朵進那耳朵出,根本沒過腦子,聽了也白聽。煉就“聽功”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說功”、“做工”,特別是“做工”。光聽不做,光說不做,耍把式而已。將聽來的意見、呼聲、批評統統當做“聾子的耳朵——擺設”,不付諸實際,不加以踐行,不把聽來的有益聲音化作充沛的營養輸入到工作中去,聽之又意義何在?枉聽一場罷了。
當領導能否練好“聽功”,往往取決于黨性修養的高下、政治素質的優劣和思想理論水平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于是否有一顆公仆心。古人鄭板橋有言:“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練好“聽功”,需要這樣的情懷,需要這樣的境界。只有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才能做到群眾之聲,聲聲入耳,才能聽得見、聽得懂“人間疾苦聲”。
而將“聽功”、“唱功”、“做功”很好集于一身的領導,就一定能聽到人們的贊美之聲。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