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數據來自《學術人員的收入:薪酬和合同的全球對比》(Paying the Professoriate:A Global Comparison of Compensation and Contracts①)。其他的數據可以在該項目的網站上查詢②。這個研究項目由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③和俄羅斯國立研究型大學高等經濟學院④共同合作完成。
與學術人員的任命及晉升一樣,學術人員的工資對于其學術職業的健康發展和對大學的貢獻至關重要。如果工資不足,“最好的”和“最聰明”的人才將不會被吸引到學術領域中來;教學人員也會兼職掙外快,將注意力和精力從學術工作中轉移出去。同時,如果沒有合理的合同和任命規范,那么,學術自由以及穩定而滿意的職業生涯都將難以保障。另外,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學術人員的工資會彼此影響,教授們傾向于到報酬和環境最好的地方工作。
目前,從比較的范圍內來說,關于這些問題,只有很少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許多國家開展關于學術職業的比較研究是很困難的,因為數據很難獲得,而且不同國家的生活標準和匯率不一樣。這項研究運用購買力平價法來分析數據,這樣工資之間更具可比性。這個項目揭示了全球28個國家在薪酬和合同方面的主要趨勢。
一、工資和報酬
該研究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學術人員的工資很不一樣。通常情況下,盡管不同國家存在顯著差異,但在相對富裕的國家,學術人員的工資通常較高;英語國家的學術系統所提供的工資通常比歐洲大陸的高;俄羅斯和前蘇聯國家的學術人員的工資比較低,即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相對繁榮。這項研究也有一些出人意料之處。比如,印度學術人員的工資相對比較高。而中國,盡管在高等教育系統投入巨大,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學,但其學術人員的平均工資卻很低。
另外,研究還發現,在許多國家,工資并不是教師的全部收入。學術人員也會有其他收入來源。比如,中國大學教師的收入來源比較復雜,學術人員會因發表文章,批改試卷或承擔其他學校工作,獲得額外福利和其他收入。在北美和西歐,工資通常是學術人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在其他國家,可能并非如此。
在很多國家,學術人員的工資很低,不足以維持當地的中產階級生活水準,因此,必須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在這些國家或地區,賺外快、做兼職通常很普遍;很多學術人員不只在一所高校教書。另外,很多國家的私立高等教育部門蓬勃發展,這些私立學校依賴公立大學的教師來教授大部分課程。
二、合同
學術任命的形式、條件,以及隨后的晉升機會,對于學術職業也非常重要。在這項研究涉及的28個國家中,很少有國家提供終身教職,因此,對于學術人員的學術自由和職業安全的保障也比較低。研究發現,只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和南非這些國家,通常會在嚴格的評審后,授予學術人員終身教職。在沙特阿拉伯,當地的學術人員在入職時即獲得終身任用。一些歐洲大陸國家給予公立大學的學術人員公務員身份,為學術人員的學術工作提供了足夠保障。實際上,在大部分國家,很少有學術人員被解雇,也很少有學術人員接受嚴格的評估。有這樣一種情況,學校為大部分學術人員提供一種相當于“終身教職”的長期雇傭關系。學術人員不需要有什么承諾,也不需要接受任何嚴格的評估。
在如何獲得學術職位方面,各國存在很多重要的不同點。在很多國家,博士學位是獲得大學教授的前提條件。在某些歐洲國家(如捷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特許任教資格——撰寫一篇類似于博士論文的資格論文——是必須的。在其他一些國家,只要具有學士學位就能成為大學教師。在那些沒有將博士學位作為任教要求的國家,即使不是法律的規定,要求更高的學位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因此,碩士學位逐漸成為進入學術職業的最低要求。
三、國際流動
在那些提供較高工資的國家中,有一些國家吸引了很多來自富裕程度較低的國家的學術人員并從中受益。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沙特阿拉伯和美國受益最大。相反,那些為學術人員提供較低工資的國家被視為“輸出國”。有些國家(如亞美尼亞、埃塞俄比亞、以色列和尼日利亞)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提供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工作條件等,希望吸引并留住本國或國外的學術人才。在實施建設世界一流教育體系的戰略規劃中,中國和沙特阿拉伯正在全球范圍內爭搶學術人才,大部分是從英語國家引進學術人才,還有一些是本國外派和培養的人才。在中國,本土培養的教師與海外引進人才或者歸國人才的工資差距非常大。最后,也有一些國家同時是學術人才的“輸出國”和“流入國”。比如,南非從其他非洲國家吸引了很多教師,同時,它本身也面臨著本國人才外流到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英語國家的危機。
四、結論
這項研究揭示了學術職業的很多現狀。一些國家為學術人員提供合理的工資、保障和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本次研究中包括的英語國家,如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和美國都屬于這個類別。西歐國家通常給予學術人員公務員身份,從而保障其體面的工作環境和報酬。但是,即使在這些國家,與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相比,學術人員的工資水平也是不高的。在其他國家,包括俄羅斯和前蘇聯國家、中國、拉丁美洲(巴西除外)、尼日利亞,這些國家學術人員的工資較低,合同也缺乏透明度;印度的學術人員的工資水平比較理想。
該項全球比較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學術職業基本上不具有超強的吸引力。至少在本研究涉及的28個國家中,這種現狀對處于全球知識經濟中心的國家是極大的問題。在那些學術人員的工資較低的國家,如中國、俄國、亞美尼亞、埃塞俄比亞,學術職業面臨著危機。總之,這次研究發現,在知識經濟時代,教授似乎并不被認為是精英階層。相反,他們更像是被視為知識經濟所要求的熟練勞動力的一部分。■
注釋:
①Philip G. Altbach,Liz Reisberg, Maria Yudkevich, Gregory Androushchak, and Ivan F. Pacheco. New York:Routlege, 2012.
②Http://acarem.hse.ru.
③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t Boston College.
④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 Moscow, Russia.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