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基礎設施是知識經濟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通信技術(ICT)對學習的環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字學習機會”,也加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貧富人群之間、強勢與弱勢群體之間已有的“數字鴻溝”的危險。同時,它也成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改進教育管理的強大工具。因此,信息通信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規模、效率與程度,無疑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和教育競爭力的要素。
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技術層面去考察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不能就教育自身來考察信息通信技術的作用,而是要從“教育—技術—發展”三者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的視角,研究教育信息化水平與教育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關系。
早在1996年以雅克·德洛爾為主席的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在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學習:財富蘊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就指出,在21世紀信息化時代,“選擇什么類型的教育就是選擇什么樣的社會”。教育既是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基本手段,又是發展的目的。教育提供技術發展的知識基礎,而人類發展和技術進步能互相促進,建立一個“良性循環”。從社會經濟意義上來說,教育是消除貧困和促進社會包容的工具;從文化的意義上說,教育是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培養青年一代的手段。教育開發學習者個人潛能,使之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技術從來就是人類發展的強有力工具和驅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21世紀,沒有科學技術就不會有發展,而技術的方向和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影響。新的信息通信技術不但改變了教育及學習的環境,而且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方式,增加了多樣化的知識來源與學習資源;它們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自主學習,使信息和知識的產生、存儲、傳播、加工、創造有了高度有效的方式,同時極大地激勵了青年一代創新的熱情。但是,與此同時,信息通信技術并不能為教育和發展所面臨的復雜挑戰提供簡單的解決辦法。
“發展”不再只是指國民經濟的增長,而是成為平等的、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過程。以人民為主體的發展意味著要增加對教育和人類能力的投資,依靠人民的發展意味著要增加每個人參與發展過程的選擇機會。因此,發展既為教育信息化和技術的普遍應用創造條件,同時又靠教育和技術提供知識基礎、人才支持和技術手段。教育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也就離不開與發展、技術的互動。
(周南照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教育與價值教育聯合會會長,文章節選自作者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國教育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