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涉及支持行政問責制、國家政策和方案、評估和后續推進工作的技術應用問題。國家教育系統如何運用技術對學校和學生的表現進行監督及追蹤;決策者和管理者如何在其幫助下追蹤、改進目前的政策和方案,這些都是下文將要呈現的內容。
本文還要討論的是,在教育信息化指標方面,應該在哪些國家開展數據收集工作,包括收集工作的措施和途徑、自身教育系統中ICT的應用與影響;第二部分將以國家為單位,呈現采集的具體指標信息和數據采集程序。
最后,本文將介紹各國在評估自身教育信息化政策及舉措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將收集其計劃及使用過的方法,其中包括數據采集手段(如行政記錄、針對行政人員和教師的調查)。
一、各國為支持下一步重點推進工作、
部署信息系統所做的工作
參與調查的國家中超過半數(21國中的12個國家)稱正在使用或計劃使用信息系統,為國家和當地下一步推進工作提供支持。擁有覆蓋小學、中學階段教育的全國系統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奧地利、加拿大、智利、愛沙尼亞、芬蘭、中國香港、荷蘭、以色列、挪威和韓國。奧地利還有一個獨立的后續工作推進系統,用于對職業院校的監督。葡萄牙和新加坡兩國正計劃部署一個國家管理系統,在本地轄區和學校系統采集并監測學生學術表現。
在有的國家,負責根據學生學術表現數據制定決策的是本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那些國家的國家機構負責數據采集、分析和宣傳工作,但最終負責數據使用并對本地政策規范有解釋權的,則是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奧地利、加拿大、荷蘭和挪威都有相關部門為本地轄區和學校提供學術表現數據,以支持下一步推進工作。
表1展示了6個有代表性的國家項目。同時,這些項目的內容也以國家為單位進行說明。
挪威和韓國在下一步推進工作的技術支持方面提出很多方法(表2)。兩國都對定期采集學校、教師和學生數據的全國系統進行大量投資,以期監測和改善教育政策、方案、課程和教學。韓國目前關注于根據數據改善國家教育政策,挪威則正在實施一個全國下一步工作推進體系,用于地方一級的決策制定。
二、國家教育信息化指標的數據收集
過去10年里,除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能源機構(IEA)、歐盟委員會和學校網絡(SchoolNet)進行的ICT教育指標國際采集外,還有很多國家已開始建立自己的ICT指標監督和采集系統。在采訪的21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表示已著手進行一些工作,為學區、學校、教師和校內外學生進行了定期ICT數據采集(奧地利、加拿大、日本、英國、愛沙尼亞、荷蘭、瑞典、智利、澳大利亞、比利時和挪威)。日本和英國是該領域的先行者,它們引入了ICT數據采集途徑,并分別于1989年和1998年將其用于各自的教育系統中。
各國基于各個指標采集數據,常常會跨越基礎設施的藩籬,擴展到技術統計領域。調查中最常見的衡量內容是:獲得技術的方式(比如,每單位數量學生使用網絡的人數)和基礎設施(比如,帶寬、電腦使用時間)。有9個國家稱采集過此類數據(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智利、日本、荷蘭、挪威、葡萄牙和瑞典)。6個國家關注了ICT如何應用于教學和學習(比利時、加拿大、英國、愛沙尼亞、挪威和瑞典)。除了在技術類型方面收集數據,一些國家也采集本地ICT計劃所做工作(愛爾蘭、荷蘭、瑞典)和管理數據(智利)。英國、愛爾蘭和日本還采集教師以及參與ICT專業發展和完善認證的行政人員數量的數據。鑒于學生在校外使用ICT技術的普遍性,智利已經開始在學生調查中添加相關項目,以獲取不同種類的ICT在家庭及其他地方的普及情況。
4個國家稱正針對教師和學生ICT能力實施評估(奧地利、比利時、日本、瑞典)。奧地利自2005年起,每3年便以11歲至15歲的學生為樣本,就ICT能力進行一次全國性評估。一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學生管理績效考核將對學生使用ICT的“自信心、創造力和技術”予以評估。奧地利的評估還使用ICT衡量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處理一些道德和法律問題。除奧地利外,比利時、日本和瑞典也對學生的ICT能力進行評估,比利時和日本還對教師的ICT能力予以評估。
ICT指標的數據通常是通過定期調查全國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而取得的。一些國家還將特定群體的學生作為樣本進行調查。通過采訪得知,各國的信息采集工作通常每1到3年進行一次。一些國家,如韓國,已開始利用網絡資源(如教育信息網絡)進行數據采集和監測工作。在大多數國家,數據采集由教育部管理,但有時該項工作由制定電信政策和方案的國家機構或國家統計局負責。表3中展示了4個國家的ICT指標采集項目樣本。
三、評價ICT政策和方案所做的全國性工作
參與此次調查的近一半國家(21國中的11個國家)正在資助或近期曾資助過ICT教育政策和措施評估項目(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智利、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新西蘭、葡萄牙和新加坡)。其中5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葡萄牙和新加坡——建立了監測全國ICT教育計劃實施的項目。新加坡教育部最近發起了一個學校階段縱向研究,追蹤目前ICT掌握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的結果用于解析全面實施進度,并判斷計劃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學校可以獲得更多支持。研究對學校領導者、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調查,并就教師和學生焦點群體進行課堂觀察。
許多此類評估都依賴于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自身提供的數據,但也有一些評估是通過將自動化使用記錄歸檔得到的。智利是運用在線專業發展輸送系統獲取自動化使用記錄以支持評估系統的國家范例。智利的教育與技術中心項目采集教師在線專業發展的數據,其中包括培訓課程中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師與課程材料之間的互動,以及交付平臺等的自動化記錄。
通常情況下,正在進行的國家評估工作旨在監測政策和方案的實施情況,而不是判斷它們對學習的潛在影響。國家評估往往把重點放在采集ICT如何按預期進行使用的程度、教師和學生對技術的滿意度,以及需要改善的領域等數據上。唯一的例外是,最近日本正在進行的互動黑板研究,采用類實驗的設計,判斷技術應用對學生學習和學科領域興趣的影響(Shimizu 2010)。
四、摘要
運用信息系統促進國家和地方的下一步推進工作是ICT應用于教育的新興領域。21個國家中有12個國家稱可用學生的學校表現數據引導和促進政策及方案的實施。很多情況下,本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在信息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使這些方案更為經濟、有效,讓可分析的學生數據更豐富。比如,基礎網絡學習管理系統的普及,有利于促使各國教育部有效地采集各種學習結果數據(比如,年級、出勤率、畢業率),進而補充國家考試數據。
然而,針對學生表現在決策制定、問責制和下一步推進工作等方面的嘗試在各個國家并不都通用。21個受訪國家中有9個在該領域沒有設立國家系統。雖然探討該國是否實施全國系統的具體原因并不是本次研究的目的,但此次調查所采集的信息顯示:社會反對通過學生考試成績對學校和教師進行全國監測,也許這是該嘗試在一些國家并不通用的原因。
社會關于全國學生考試的看法和通過考試成績評判學校、教師的問責制,可能會不利于一些國家采取全國持續改革體系。部分受訪的教育部代表透漏,由于一些國家遇到了來自公眾的巨大阻力,因而采用一個可以匯總和分析學生考試成績的全國監測系統幾乎不可能實現。在對奧地利、英國、法國、挪威代表的采訪中,他們提到公眾反對將學生成績納入問責制中。這種阻力會阻礙這些國家教育部的下一步推進工作,但教育部還會對該系統給予資金支持。比如,奧地利和挪威持續向采集和分析學生表現數據的全國信息系統投資,但將其作為支持本地下一步推進工作的資源,而不是全國學校和教師問責制的組成部分。
五、結論
雖然處于全球經濟危機中,但參與本次研究的國家仍將繼續發展ICT戰略以改善其教育系統。他們表示將投資ICT基礎設施,以改善高速網絡鏈接的質量,并為所有的學校創造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上能夠運用包括視頻、音頻、無限制用戶在內的高帶寬的教學工具。這些國家還投資電腦硬件,使其更具便攜性和機動性,進而提高訪問網絡的效率;投資對象還包括針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軟件。此外,轄區和學校采用技術支持的學習管理系統,轉變了課程組織、使用和傳遞方式,也轉變了將學生表現傳達給家長的交流方式。學習管理系統也促進了針對學生表現的全國和本地監測,以及地區政策和方案目標的達成。高帶寬網絡的使用和學習管理系統相結合,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其在家或其他校外地點學習的可能性。有幾個國家目前正致力于這方面的工作,同時,也在努力降低本地ICT應用和維護成本,其中包括云計算和互操作性標準開發方面的資金投入。
除了針對ICT基礎設施、電腦和學習管理系統的投資,各國都表示已對他們最重要的資源——教師資源給予投資。近半數國家表示,他們提供了在線專業發展指導和交互式協作工具,以期提高教師技能,促進教師之間教學材料和戰略的開發共享。幾乎所有國家都表示,已通過網絡為教師提供電子教學資源。為了自身發展著想,在線門戶和學習管理系統經常與商業出版商建立伙伴關系。
對于ICT領域的持續投資在國際范圍內引起了采集ICT教育指標的興趣,采集的目的在于將其用于政策方案監測和國家標準。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能源機構(IEA)、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歐盟(EU)進行管理的現有國際采集活動對很多國家來說是ICT使用方面的重要信息來源。然而,迄今為止,采集的信息大多局限于ICT相關使用指標和應用類型,很少甚至沒有將ICT投資與學生成績的改善相聯系。擁有這些方面數據的國家數量非常有限。
現有國際ICT數據采集的局限性說明,也許ICT相關研究需要一個周期,能夠定期采集數據而不是像目前這樣忙于其他數據的采集;也說明現有的國際ICT采集可能還需要一些額外數據。目前缺少的國際采集數據包括:ICT相關專業發展需求方面的教師調查;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ICT應用;課堂教學中可使用的電子教學資源;信息系統在決策制定和后續推進工作方面的使用;以及與其他教師互動協調環境下的教師參與度。
相關指標顯示,需要全民參與以及國際社會的合作,此類指標包括國家的定期國際標準啟動政策等。在過去的10年里,很多國家已經開始著手創建各自的國際ICT指標監測和采集系統,并進行了很多教育措施方面的ICT評估。在21個參與國家中,有10個國家稱進行過某些形式的工作,通過學區、學校、教師和校內外學生定期采集ICT應用數據。還有10個國家稱正在準備開展一次專業性的全國ICT政策和措施評估。以目前國際社會的利益為出發點,獲取更多協作和分享信息的機會,這就迫切需要學習ICT應用的最佳方法和經驗,進行國際性的數據采集、存檔,發布國家專門政策和投資的具體信息。
歐洲學校聯盟(European Schoolnet)及其成員門戶網站的運作程序可能成為這種國際協作學習空間的一個模式。歐洲學校聯盟是由31個歐洲國家教育部組成的非營利性聯盟,致力于在電子學習戰略方面支持教育部、學校和教師。其成員門戶網站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查找到描述國家ICT政策和措施的相關報告。這些由各國教育部所做的國家報告遵循的是歐洲學校聯盟制定的框架。每篇報告涵蓋的課題領域包括:教育及ICT的趨勢;ICT政策;ICT實踐、內容和服務;ICT教師教育及基礎設施。各國教育部負責定期更新各自的國家報告。其成員國家報告框架的范圍可能還涉及到更新國家ICT指標監測工作信息和ICT政策方案評估。此外,將使用過的數據采集方法如調查包含在內對于該群體來說也是有益處的。重大政策方案評估活動之類的信息也可以歸檔,包括政策方案簡介、評估設計,以及發表過的中期報告和最終報告的鏈接。
投資ICT以改善教育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鑒于目前國家投資的水平,需要國際社會利用已經積累的有效ICT政策、方案和實踐等知識,支持教學和學習。此時對于國際社會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合作時機,可以就采集方法、手段和工具進行協作。這也是參與國際數據采集的好時機,使國際社會采集的資源實現最大化。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就以下幾方面促進理解:如何更好地在教育領域實施ICT,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教學和學習技能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技術支持。
編輯: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