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12月7日,由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組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考察團”赴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進行了為期12天的學習考察。考察團團長是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張繼棟副主任,成員包括4位來自全國各省市、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同志。考察團先后訪問了法國巴黎青年信息中心、德國黑森州威斯巴登市勞動人事局、德國亞琛工業技術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等,考察了這些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及高校在大學生職業輔導與就業服務方面的職能和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全球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對整個歐洲勞動力市場影響巨大,歐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較差,但是相比社會其他階層的就業狀況相對較好。為了應對當前市場需求低迷的狀況,德國亞琛工業技術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深入勞動力市場,加強與企業、行業協會、公益性社會組織的聯系,動員教師推薦畢業生等幫助學生獲得到企業實習和工作的機會。考察期間,考察團成員不僅了解了歐洲社會、文化和高等教育的概貌,而且通過與法國巴黎青年信息中心等機構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歐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和狀況的認識,對大學生職業輔導與就業服務體制、職業輔導工作開展的步驟與方法等都有較全面的了解。
一、考察概述
(一)法國巴黎青年信息中心
巴黎青年信息中心屬于法國(全國)青年信息中心的一個分支,在巴黎類似的信息中心有17個。法國青年信息中心成立于1969年,現隸屬于法國體育、青年、國民教育與社團生活部,旨在為全法青年平等地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必要的幫助。青年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由專職人員和少部分志愿者組成,主要從事信息分類、檔案管理、行政服務等崗位的工作。工作人員的薪水由中心從政府撥款中支付,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中心的工作場所也由政府幫助建設或給予支持;中心的工作經費主要實行項目申報制度,用于為本社區及其他社區有需要的年輕人提供各種服務,如就業、生活、法律、衛生、住房、文化等方面的咨詢及服務。以巴黎青年信息中心為例,其40%的工作經費來自法國體育、青年、國民教育與社團生活部的撥款,30%來自巴黎市政府的撥款,其余30%自籌。自籌的資金主要通過向各個客戶和地方青年信息中心出售相關信息和出版物籌集。需要說明的是,各個信息中心向青年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法國青年一般都知道信息中心,并愿意主動到中心尋求幫助。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個青年信息中心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為青年提供遠程服務。
各級青年信息中心提供的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總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為青年提供交流平臺,方便青年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二是價值觀培養,開展“人人不同但人人平等”的活動等;三是信息服務,為青年提供健康、就業、運動、娛樂、文化等各種資訊;四是開展咨詢,聘請各類專家為青年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生涯發展提供輔導,幫助青年尋找解決各類問題和困惑的答案;五是舉辦各種研修班,為青年獲取新知、互相交流提供機會和場所;六是引導并組織青年參與義工等活動。
(二)德國黑森州威斯巴登市勞動人事局
據了解,聯邦德國勞動人事局總部在紐倫堡,下設10個地區性機構,178個分局。威斯巴登市(黑森州州府)勞動人事局是其中之一,下設610個分理處。據該人事局副局長介紹,威斯巴登市勞動人事局有工作人員210人,其中有公務員編制的30人,從事高校就業指導的工作人員有3人。
德國聯邦勞動人事局及下屬機構的主要職能有:貫徹《勞動促進法》;提供職業咨詢和介紹;提供職業培訓和轉業培訓;提供有保障的和新開辟的就業機會;支付失業保險金和救濟金;進行職業與勞動市場研究;向失業者提供幫助,支付兒童津貼等。據了解,在德國聯邦勞動人事局及下屬機構中,均有專門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部門,負責與各高校就業中心和企業用人單位聯系,介紹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研究各個專業的發展趨勢,提供面試預演訓練、模擬招聘服務,組織學生與招聘企業的見面會等。
目前全德國約有人口8000萬,2010年全德國的失業人口約324萬,其中黑森州的失業人口約19.9萬。德國聯邦法律規定,每名失業者都有失業保險金,由德國聯邦勞動人事局負責發放。員工失業后,在1到2年之內,勞動人事局還將按該員工平均月工資60%的標準補助失業者。此外,勞動人事局還搭建了一個網絡平臺,用于向社會提供各種信息,個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找工作,企業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布信息。
(三)德國亞琛工業技術大學
據德國亞琛工業技術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該校目前有3萬多名學生,其中包括來自130個國家的約5200名留學生。亞琛工業技術大學是德國9所精英大學之一,無論從資金實力還是技術力量來看,該校在德國大學工科排行榜上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該校的機械及其相關專業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我國中科院前院長路甬祥就畢業于該大學的機械專業。此外,亞琛工業技術大學的教學質量很高,培養了業界的很多領導型人才,在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廣受歡迎。據了解,每5個德國大型集團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中就有1名來自亞琛工業技術大學。無論是德國本土還是國際性評估機構都對該校的畢業生有很高的評價,比如有能力完成復雜任務、具有團隊合作精神以及領導才能等。
亞琛工業技術大學的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隸屬于學校人力資源部。它不僅為在校學生提供相關就業輔導,同時也為在校工作的教職員工提供職業選擇支持與服務。另外,該部門還負責對接企業來校招聘的廣告受理并收取費用(一個廣告100歐元),也向用人單位提供在校內宣傳和推銷的機會并收取費用(400歐元一次)。該部門開展的針對畢業生的日常活動主要有簡歷指導、模擬面試、聯系企業、咨詢服務、發布獎學金項目信息等,其中有些項目也要向學生收取10~20歐元不等的費用。針對學生的咨詢服務,除了面對面的咨詢以外,主要通過郵件進行。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大學生協會(bonding e.V.),它是20年前在亞琛工業技術大學創建的,有自己的英文網站,目標是創造一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免費平臺,其功能和職業中心類似,但工作人員都是大學生。目前,該組織在德國的11個大學設有分部。
(四)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
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的副校長和就業辦公室的負責人接待了考察團。據介紹,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已經連續3年入選意大利知名院校。該校占地面積 600 平方公里,校內注冊學生4.1萬名,教師 1434 名,擁有6大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工程學院、文學院和哲學學院、醫學院、科學院)。該校以完善的教學設施和人性化的教學管理風格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
該校的學生主要通過政府的網絡平臺找工作,這個平臺發布了很多的大學信息、學生信息、企業用人單位需求信息。政府要求大學把學生的求職簡歷放在網上,標準盡量統一、描述盡量客觀。意大利非常重視個人隱私權,企業招聘學生時,可以在網上看到學生的基本信息,但看不到學生的名字和性別。政府還要求企業按規定行事,防止企業濫用學生信息。學校為學生提供服務的方式有別于政府部門,主要是幫助學生申請6個月的企業實習。每年有1200名大學生通過學校搭建的平臺獲得各類企業實習的機會,很多學生也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工作。同時,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培訓,提升其就業能力。
二、啟示
在歐洲國家,由于實行市場配置的自由就業模式,高校畢業生就業完全納入社會就業體系中,政府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不承擔直接責任和義務,主要是提供完善的保障體系和服務。
從德國和意大利的兩所高校考察情況看來,高校畢業生的職業輔導和就業工作是學校行政事務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不僅關心在校學生的職業輔導和就業工作,而且非常重視在招生宣傳中向高中生提供職業咨詢,同時也為學校教職員工提供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服務。與我國情況不同的是,這兩個國家的高中生只要取得了上大學的資格,他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就是自由和自主行為。學校對畢業生是否就業、能否就業沒有直接的責任,但學校仍然重視學生的學業和就業輔導工作。
(一)歐洲政府及社會機構促進青年就業的服務體系與政策措施值得借鑒
1.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將大學生就業納入法制化軌道
德國和法國對勞動力市場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就業市場的規范化管理上。以德國為例,德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管理就業市場,保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權利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如德國制定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訓練促進法》等,旨在擴大就業需求、促進就業。另外,德國的解雇程序非常嚴苛,旨在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2.制定多種有效政策,彌補市場調節缺陷
雖然歐洲的就業機制屬于市場配置型,即依靠市場調節實現勞動力人才的供求關系,但有時難免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當市場機制無法自發實現供求平衡時,政府就要制定特殊政策來彌補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等缺陷。以德國為例,近年來德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對擴大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其就業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創造足夠的工作崗位;二是提供就業保障和服務,保證勞動力的最優配置和供應。近年來,針對本國經濟不景氣、大學生失業的情況,德國政府實施了以下具體措施:向現有企業提供補貼,鼓勵他們雇傭高校畢業生;鼓勵創立新企業,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在提供就業保障和服務方面,為畢業一年尚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失業保險金,幫助學生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等。這些政策在微觀和宏觀層面上對高校畢業生整個就業機制的正常運行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設立專門機構,提供組織保障,實行全國就業信息網絡化管理
聯邦德國設立了勞動人事局負責推進就業。1997年起,聯邦政府在各州專門設立了大學生就業工作部門,有固定的編制和充足的經費,具體實施培訓和服務規劃、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德國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把國家、地方、學校的就業信息聯成一體,實現就業信息資源網絡化管理。在法國,眾多的協會類組織也為青年人的就業提供指導和服務。
4.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歐洲國家普遍實行大學生自主擇業制度,但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政府很重視大學生的職業輔導和就業服務。其工作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政府、高校、社會組織通力合作。政府、學校、中介機構和用人單位協同為畢業生服務,形成了良性的運行機制。二是就業指導和服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國家普遍建立了職業輔導和就業指導系統,指導內容豐富,涉及職業性質、發展前途、經濟收入、就業的難易程度、學生職業興趣的測定與調查、擇業原則和技巧等;指導形式多樣,主要有講座、報告、咨詢服務、模擬實驗、心理測試、實習實踐等。
5.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德國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德國政府和金融研究機構聯合在中學、大學開設創業課程,讓學生嘗試自己開公司,接觸和熟悉企業管理及經營知識。比如,德國經濟研究所發起了“青年企業家”項目,中學9年級以上的學生在學校的指導下創建微型公司,這些公司與正規公司一樣在市場環境中運行。據德國經濟與勞工部統計,近年來德國50%以上的勞動力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政府創業政策扶持的重點在于促進創業機會的平等。
(二)歐洲高校開展就業工作的體制和模式值得借鑒
1.重視新生入學前的咨詢和指導
德國和意大利的高校非常注重為學生提供入學前的咨詢服務,每年都舉辦面向廣大高中畢業生的入學咨詢服務活動,其內容主要是為廣大學生提供包括學校專業設置情況介紹、各專業就業前景、學生如何選讀相應專業、如何設計職業生涯等咨詢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專業和今后的職業方向。即使入學以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就讀的專業方向,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重視學生實習和實踐
高校把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作為辦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他們通過與各企業聯系、合作等形式,積極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些實習機會大多數是未來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學生進入實習的公司后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公司對實習生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最后根據公司的業務發展和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來確定是否錄用實習生。一般來說,學生通過實習期后,留在原實習單位工作的成功率都非常高。
3.重視對學生提供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
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學校扮演的角色不是包辦學生就業,而是盡力幫助他們找到其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學校非常注重與各大公司建立聯系,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與學生見面,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用人單位。另外,學校通常會組織各方面的專家、教授,為即將畢業的學生提供各種咨詢服務,比如對畢業生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對畢業生今后的就業領域或方向提供建議等,使畢業生在擇業或就業時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正努力使畢業生的求職簡歷標準化,方便企業通過簡歷直接甄別所需要的人才。
4.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
學校注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尤其在匯總和發布各大公司、企業用人信息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他們特別注重向學生發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詳細要求。同時,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有什么期望或要求,學校也會盡快地向用人單位傳遞,真正起到溝通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橋梁作用,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
編輯: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