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在人才選擇上,我們主要是向幼兒教師崗位傾斜,農村中小學英語、美術、音樂等學科都是下一步要充實的重點。”
一、人才需求
《中國教師》:貴地區2011年接收免費師范生的情況如何?
董學軍:我市2011年接收了12名免費師范生,基本上安排在市、縣屬學校,已經全部解決了工作和編制問題。總體來說,我們對接收的情況還是比較滿意的。
《中國教師》:貴地區對教育人才的需求情況是怎樣的?
董學軍:到目前為止,我市學前教育的師資缺口還是比較大的,初中一些學科的教師資源還很緊缺,另外,我市存在湖區、山區、灘區學校,農村中小學相對分散,教師配備也比較薄弱。下一步在人才選擇上,我們主要是向幼兒教師崗位傾斜,農村中小學英語、美術、音樂等學科都是下一步要充實的重點。
《中國教師》:在響應國策的情況下,當地對免費師范生的接收和定崗都制定了什么樣的方針和政策?
董學軍:針對免費師范生的就業問題,濟寧市教育局、濟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濟寧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濟寧市財政局已經在2010年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濟寧市免費師范畢業生就業實施意見的通知》(濟教人字〔2010〕5號)文件,并從2011年首批免費師范畢業生的就業安置開始執行。《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對一名生源地免費師范生提供不少于兩個就業崗位的機會,以供免費師范生選擇,充分為他們的就業提供便捷。
《中國教師》:您怎么看免費師范生“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項政策對當地有怎樣的影響?
董學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合理吧,但是多少還是會造成一些影響和困難。比如我市的事業單位實行“凡進必考”政策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免費師范生的直接安置就業政策的實施就會對其他未就業人員造成一定的影響。2012年我市將有17名免費師范生畢業,需要提供34個就業崗位,我們已經完成了這項任務。不過,因為今后還要繼續接收免費師范生,我們希望可以充分考慮基層單位的接收困難。同時,也希望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加大與機構編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的協調力度,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規定。
“貫徹執行我們始終堅持的‘強師德、提師能、增素質’的工作要求,繼續著力開展四項工作,以完善教師的職業發展道路。”
二、人才培養
《中國教師》:當地如何留住免費師范生,不讓人才流失?
董學軍:在人才管理上,我們首先是嚴格執行上級文件精神,合理定崗,落實工資福利待遇,盡力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其次是重視對免費師范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并加強對他們的業務培養。再次是結合我市開展的教育工作,讓免費師范生與本地教師得到同等的發展機會。
《中國教師》:免費師范生與當地教師怎樣才能優勢互補,形成有戰斗力的團隊?
董學軍:互幫互學,互相進步吧。一是要指定師德高尚、業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作為免費師范生的指導教師,搞好傳、幫、帶工作,使他們盡快成長為一名優秀教師;二是要充分發揮免費師范生的專業特長,將他們在大學里接受到的新思想、新理念充分應用到教育教學環境中,多與當地教師加強交流,形成優勢互補、戰斗力強的教育團隊;三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業務能力的培訓,協助教師們制定好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鼓勵他們爭做優秀教師和教學骨干。
《中國教師》:貴地區怎么落實免費師范生“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兩年”的問題?
董學軍:在這一點上,我市確實做到了認真貫徹和落實。已到城鎮學校任教的免費師范畢業生在任教期間,結合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精神,首先到農村中小學校支教服務兩年。在基層學校工作,各項教育資源比較有限,發揮免費師范生的優勢和教育教學能力,能夠帶動當地教育的發展。所以,為給免費師范生日后的工作發展提供助力,我們也有兩項舉措。一是團結教師力量,實行“1+1”結對子,既能使免費師范生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又能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理念;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免費師范生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期間享受派出學校工資福利待遇,相關學校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在學校評優樹先、職稱評聘等問題上給予照顧。
《中國教師》:當地為充分發揮免費師范生的優勢,保證免費師范生的職業發展,都建立了什么機制,制定了什么政策?
董學軍:我市去年畢業的免費師范生不少,又是第一次接收,算是積累經驗的一年吧。通過去年接收工作的完成,我們也正在積極探索能夠發揮免費師范生優勢、保證免費師范生職業發展的機制和政策,以便推動日后每屆免費師范畢業生的接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不過,以目前情況來看,要做到這兩點,保證當地教育管理工作能夠有效開展,從長遠的角度,我們還是會貫徹執行我們始終堅持的“強師德、提師能、增素質”的工作要求,繼續著力開展四項工作,不僅可以完善教師的職業發展道路,更可為免費師范生未來發展鋪平道路。
一是開展的“師德師風建設年”活動可以為免費師范生創設思想道德建設平臺。我市把2011年定為“師德師風建設年”,集中開展“正師德規范、樹師表形象”活動,層層舉辦師德師風演講比賽,為定期舉辦奠定基礎。市教育局還印發了教師“十不準”規定,制定了《師德師風考核辦法》,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評聘的重要依據,引導教師文明執教、優質施教、廉潔從教。比如已在國家、省、市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的魚臺縣“椅子教師”王樹科的事跡,就是我們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表率。
二是全面推進教師培訓工作可以為免費師范生創設在職學習與進修的平臺。我市建立了中小學教師培訓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市財政每年劃撥200萬元專項教師培訓經費。2008年以來,我市逐年加大培訓力度,每年市級集中培訓都在萬人以上,縣市區在2萬人以上。培訓重點對象是新招考教師(包括免費師范生)、骨干教師、名師和幼兒教師;在培訓方式上,堅持集中培訓與分散學習相結合,遠程研修與常規培訓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
三是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可以為免費師范生的學習與進修提供寬松的環境保障。我市建立了能夠一次承擔600人培訓任務的濟寧市教師培訓中心、12個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和100個學科教師培訓基地,構建了以市教師培訓中心為龍頭、縣級教師教育機構為主體、100個學科教師培訓基地為補充的三級師資培訓工作體系,為教師在職培訓工作提供了設備先進、條件完善的場所。
四是實施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可以為免費師范生創設實現“未來優秀教師、教育家”夢想的平臺。為推進“青年教師千名教育碩士培養計劃”,我市連續三年與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聯合培養了1 000名教育碩士。為發揮名師專業引領作用,我們精心挑選了100處有省、市名師的重點學校,命名為“濟寧市學科教師培訓基地”;依托“濟寧市教師教育網”,設立了100個“名師工作室”,加快培養一批青年骨干教師;為6萬名專任教師設立了“網上工作室”,組建了教師教育專家信息庫、遠程教育指導教師庫和教師教育資源庫。此外,全市每三年評選一批“杏壇名師”“特級教師”,現已命名兩批“杏壇名師”100名、“特級教師”206名。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教師新秀、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特級教師、杏壇名師”的五級教師成長梯隊。同時,為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教育家,推進名校長建設計劃,每年還舉辦一次校長任職資格培訓,每五年組織一次校長素質提高培訓,并建立了名校長信息庫。
“建議今后能夠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免費師范生的招生計劃,并在經費、培訓等方面進行重點傾斜;而對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則可以根據當地需求適當減少,以平衡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協調發展
《中國教師》:您對師范大學的培養有什么建議?
董學軍:首先是希望師范大學可以搞好基層單位急需人才的調查研究,根據基層單位的急需專業,合理招收免費師范生;其次是在高校培養期間加大力度,嚴格要求,杜絕安逸思想;再次是加強免費師范生的師德教育,特別是要端正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農村教育的認識,強化奉獻意識,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最后是加強免費師范生實踐環節的訓練,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習能力和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卻更重要。
《中國教師》:對這項國策有什么建議或者意見?
董學軍:建議今后能夠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免費師范生的招生計劃,并在經費、培訓等方面進行重點傾斜;而對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則可以根據當地需求適當減少,以平衡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免費師范生招生培養上,要突顯國家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樂教、愛教的優秀學生報考師范專業。
在免費師范生招聘錄用上,有關職能部門要細化相關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保證他們的就業安置政策落實到位。
在免費師范生的管理和使用上,各地要結合各自實際,完善對他們的培養培訓、福利待遇、考核、任用、獎懲等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他們終身從教。
在免費師范生的作用發揮上,要落實免費師范畢業生到農村支教的規定,適當延長支教時間,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加大在職培養培訓力度,以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堅定他們的愛教從教信念。
(責任編輯:葉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