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下”的古城
從歷史淵源來講,伊斯法罕省省會伊斯法罕和設拉子、亞茲德一樣,也是一座古城。在薩珊王朝(大約公元3至7世紀)它已經是當時主要城市之一,到了16世紀更成為伊朗伊斯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在這個王朝出現了伊朗歷史上第三位大帝阿巴斯大帝,他的功績是讓伊朗重現昔日波斯雄風,頗有些中國歷史上“光武中興”的意味。如此顯赫的“身世”自然會給這座城市留下許多不可忽略、非同一般的印記。現在的伊朗人在介紹伊斯法罕的時候,經常會用“尼斯夫杰漢”來形容,意思是“半天下”,有些像中國人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正因為如此,當我人還沒到伊斯法罕的時候,心卻已經開始向往那里的美景。而短短一天多的時間下來,我的感覺是“半天下”之說“誠不我欺”呀。
和桂林、杭州一樣,伊斯法罕因水而美。這里地處扎格羅山脈腳下,山上積雪融化后匯成了一條長達360公里的扎因達魯德河。明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宛如一首舒緩的樂曲從東向西穿過伊斯法罕,滋潤了兩岸,哺育了這片土地。有河就有橋,這條河上建有9座形狀各異的大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三十三孔橋以及赫居古橋。
三十三孔橋是在阿巴斯一世當政時由一位著名將領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在伊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雙層磚石多拱橋,同時兼有水壩的作用。而110米長的赫居古橋的歷史稍微短了幾十年,是在阿巴斯二世時期所建。從外觀來看,這兩座橋有幾分相似,都是雙層結構,都具有水壩作用,仔細對比會發現兩者主要不同之處在于下層:赫居古橋下層的石臺上有足夠的空間可供游人駐足,而三十三孔橋就只有橋洞。實際上,赫居古橋當年的確是阿巴斯二世在夏日招待外國使節的場所,現在還留著當時的石椅。遙想當年,微風拂過水面穿橋而過,將暑熱帶走,宴飲于此的王公貴族在一片清爽之中欣賞扎因達魯德河的美景,不得不說當年設計者的匠心獨運。現在的赫居古橋是一座僅供行人使用的步行橋,兩邊的堤岸修建得十分齊整,是當地人休閑的好去處。即使是在冬季,無論白天或夜晚這里都可以看到情侶借著橋洞享受相對私密的“二人世界”,或是三五好友在石臺上閑坐聊天。赫居古橋的夜景很美,橘黃的燈光透過上下兩層的橋拱將整座橋點亮,流光溢彩,仿佛是白天的一位清秀佳人到了晚上搖身一變,成了一位明艷照人的貴婦。
如果說,伊斯法罕的古橋、流水勾勒出的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靜謐畫卷,那么伊瑪目廣場可以算是一首旋律華麗的歌曲。
伊瑪目廣場舊稱伊斯法罕皇家廣場,伊斯蘭革命后才改成現在的名字。16世紀阿巴斯一世遷都伊斯法罕時,伊斯法罕已經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而阿巴斯決心重建古城,在這方面不遺余力、大刀闊斧的程度不亞于他治理這個國家。在他當政期間,伊斯法罕變成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市,而其中最著名的革新就是薩法維王朝的明珠——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廣場和中國的天安門廣場、俄羅斯的紅場并稱世界三大廣場。從布局上看,這里更有些像一座廣闊的公園。和天安門廣場、紅場的一片開闊平地不同,伊瑪目廣場上有綠地、樹木、花草和水池。這時已接近伊朗國慶日,所以廣場上已經開始布置國旗,水池里的噴泉也不時地飛升上天。廣場上還可以走觀光馬車,大概是繼承了舊時做賽馬場的傳統。廣場四面被不同建筑圍了起來,這點倒是和其他兩座廣場類似。
廣場西面是阿里·考普宮,高達48米、分為6層,建于16世紀末,是阿巴斯一世的宮殿。進入正門后是一個類似前廳的地方,這里可以做一個小實驗—— 兩個人分別站在兩個在對角線上的墻角,用說悄悄話的音量對著墻壁說話,彼此之間可以聽得清清楚楚,而這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大概有七八米!宮殿的三層是由18根立柱支撐的觀景臺,放眼望去,整個伊瑪目廣場一覽無余。幾百年前,王公貴族就是在這里賞景、閱兵、觀看賽馬的。而阿里·考普宮的精華是最上面的音樂廳。雖然盤旋的樓梯狹窄,爬起來有些費力,但是看到如此精美的雕刻也值得花費些氣力。況且,這些從天花板直到四面墻壁的花瓶、家用器皿等形狀的凹雕不僅是做裝飾之用,更是為了增強這里的音響效果。很多研究波斯文化的學者認為,音樂廳所呈現的工藝可以代表波斯的最高水平。
在伊斯法罕看清真寺
阿里·考普宮對面就是號稱伊朗最美的清真寺,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它始建于1602年,歷時18年得以完工,是阿巴斯一世為表示對偉大的黎巴嫩學者謝赫·盧特夫勞的崇敬而建。這位學者在伊斯蘭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曾被邀請到伊斯法罕監督伊瑪目清真寺以及神學院的建設,為設計和發展伊斯法罕起到過重要作用。
這座清真寺在建筑機構上十分有特點。比如,為了使清真寺面向麥加,它的圓頂大廳被設計成與廣場成45度角,但是從正門根本看不出來;從大廳內部看,巨大的穹頂并不因為厚重而令人有壓迫感,這是因為一個巨大的圓孔和高大的窗戶最大限度地引入了自然光,然后通過穹頂裝飾材料以及顏色的變幻減弱了視覺上的沉重感。建筑師們一定能夠在這里看出不少四百年前伊朗人的奇思妙想。
第一眼看見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時就覺得有些不對勁的地方,后來恍然大悟,原來這里沒有宣禮塔!原來,這座清真寺僅供王室成員做禮拜之用,不對外開放,所以對公眾誦經的宣禮塔無用武之地。也因為這個原因,這里也沒有一般清真寺都有的寬闊的庭院。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的準確稱謂應該是禮拜殿。
而伊瑪目廣場上還有一座清真寺與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相比有過之無不及,這就是伊瑪目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園,伊斯蘭建筑的精華都體現在清真寺上,各個穆斯林國家都是如此。但每個穆斯林國家的清真寺又各不相同。伊朗的清真寺普遍有高大的正門,兩座高于正門的宣禮塔矗立在門兩邊,像門柱一樣與正門組成了清真寺的“門臉兒”。地處伊瑪目這樣的廣場上倒不顯得過于突兀和壓迫感十足,反而是以氣派對應雄偉,相得益彰。伊瑪目清真寺的正門同樣用釉磚拼出了各種幾何、花朵等精致復雜的圖案,在上方還有銘文拼出了正門完工的年代(1616年)以及建造者、監督者的名字。
地面上正對圓頂中心有幾塊黑磚,站在那里用腳跺一跺,或是喊上一嗓子,回聲效果非常好。要知道這可是400年前的技術,絲毫不遜于現在的高科技。
伊斯法罕的景致遠遠不止古橋和廣場,曾經是波斯帝王離宮的四十柱宮、美麗的林蔭大道“四花園”大街、迷宮一般的大巴扎……不勝枚舉。這里的人也十分可愛。在赫居橋畔閑逛時碰到一位伊朗母親帶著小女兒散步,母親的長相與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頗有幾分相似,從頭到腳的黑色也遮不住波斯美女的風采;女兒十分乖巧可愛,戴著黑色的裘皮小帽活脫脫一位小公主的派頭。同行人中有的已經做母親的看到以后立即母性大發,摟著小公主就不撒手了,而那位母親落落大方,沒有絲毫不耐煩,微笑著在一旁看著,小公主也十分配合不哭不鬧。不遠處的赫居古橋靜靜地沐浴在陽光中,襯托著此情此景,實在是美不勝收!
后來在伊瑪目廣場碰到一群在老師帶領下前來參觀的小學生,朝著我們揮手并大聲用英語喊著“你好!”,看見我們舉起相機就一窩蜂地擁到鏡頭前。有一個小女孩兒有些害羞,遲疑著不敢上前,還是老師輕言幾句把她帶了過來。清真寺前,一對女伴互相照相留影。兩個人的對比很有意思——裝束上,一位是黑色外套黑色墨鏡,圍巾松松地戴在頭上完全成了裝飾,一身現代打扮酷酷的,而她的朋友則穿著像黑色斗篷一樣的“黑夾布”(源自阿拉伯語“遮蔽”的意思),傳統且正式;照相時,那位墨鏡美女當然是落落大方,擺著不同的姿勢,而傳統美女在沒有墨鏡遮擋的情況下,一臉的羞澀。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是一道道風景,為伊斯法罕增添了不少顏色。
伊斯法罕既有清真寺的莊嚴,也有帝王宮殿的華麗;既有扎格羅山脈的蒼涼,也有扎因達魯德河的舒緩,既有厚重的歷史沉淀,也有令人流連的良辰美景,“半天下”的稱謂果然實至名歸。
什葉派的搖籃
伊朗之行原本沒有包括庫姆,去那里完全是臨時起意,因為從伊斯法罕回德黑蘭的路上可以經過那里。事實證明,盡管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的停留也是不虛此行。
抵達庫姆城外時,天已經完全黑了。我們的旅游車不能進城,因此換了一輛當地的、類似于國內大城市使用的兩節公共汽車。這輛開起來有些吱吱呀呀的車載著我們幾個一路晃晃悠悠地駛向庫姆。進城的道路還比較寬闊,路邊有不少商店仍然營業,燈火通明。最終這輛“公共汽車”也沒有將我們帶到目的地,而是把我們放在城內一個像是汽車總站的地方,剩下的就是步行了。
城里也十分熱鬧,商販們仍然在做生意,行人來來往往,乍一看和德黑蘭、設拉子、伊斯法罕也沒多少不同。不過仔細一看會發現周圍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宗教人士。另外,這里的女性絕大多數都穿著傳統的“黑夾布”,西式著裝的不多。而在另外幾個城市,在大街上碰到宗教人士的幾率可沒有這么高,女孩子們的穿著也以西式居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第一次去這樣莊嚴的地方,周圍的一切讓我莫名地生出了一絲異樣的感覺,仿佛路人看我們的眼神也好像少了幾分其他地方的平和,多了一絲探究和嚴肅。
同伴們似乎也有同感,沒有一個人關注路邊的商店,也沒人停下腳步照相,全部安安靜靜地跟著導游前行。已經可以看到清真寺的時候,一位黑袍婦女趕上我們的導游和她說了幾句話,當時我正好就在后面可以看見她的側臉,心想這個人說什么呢?看上去很嚴厲的樣子。正想著,導游猛地一轉身,伸手將我的頭巾往下拉了拉,又把前額的頭發向圍巾里面塞直到一點兒都沒露在外面,隨即又幫著其他幾位女士整理圍巾。后來,她告訴我們剛才那位婦女是庫姆的宗教警察,因為這里的地位,所以對裝束要求格外嚴格,外國人也不例外。
古城的人間味
陵墓加清真寺的建筑群面積很大,有好幾個入口,但不是游客可以隨便進的。導游也是第一次來庫姆,帶著我們一直走到第三個入口終于可以進去了。實際上,這個入口只是通向清真寺外的廣場,而非穆斯林是不能進入清真寺里面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在廣場上走走看看。即使這樣,我們幾個女同胞也被帶到婦女專用的房間領取披風后才能進入廣場。說是披風,其實就是一大塊布料,倒不一定是黑色的,也有淡色碎花的,只要不是2米以上的巨人,這塊布料都足夠把人從頭到腳包起來。
站在廣場上,面前是清真寺高大的正門和聳立的宣禮塔。夜幕降臨,整座建筑已經被不同的燈光所點亮。宣禮塔頂端仿佛點綴著綠色的夜明珠,塔身因為橘黃燈光的照射而呈現出由暗到明的漸變,正門的拱頂裝飾著許多玻璃鏡片,燈光下仿佛碎落的水晶一般璀璨。如果是在白天,城市的喧囂和周邊的建筑可能會減弱清真寺給人的視覺沖擊,而現在的漆黑天空中只懸著一輪明月,這座清真寺以一種唯我獨尊之勢矗立在天地之間,點點的綠色光芒更加深了一份高高在上的清冷。清真寺對于穆斯林來講就像家一樣,所以即使天色已晚廣場上也是人來人往,其中倒不乏幾個閑閑地站著的,還有幾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倒是給這個地方填了幾絲煙火氣。
雖然我們不能進入清真寺里的禮拜殿,但還是可以站在窗外看幾眼,拍照則不被允許。清真寺的禮拜殿都是男女分開的。男的一邊人很多,一排一排幾乎坐滿了;而女的那邊卻空闊了許多,三五成群散坐著,每個人都是身著黑袍。廣場上也不讓照相,但是站在入口可以。幸而如此,否則這么難得的夜景就帶不走了。
對于我來說,僅僅兩個小時的庫姆之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種強烈的宗教氣氛不是身在其中的話很難體會,也很難用語言描述。也許,如果再有機會重訪庫姆,我會選擇看看白天的庫姆,看看這在人流、車流、叫賣聲中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