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交談的男孩
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天,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在德文郡的街頭遇見了一個老頭,他宣稱自己能夠和馬交流,莫波格從旁邊的人口中得知,老頭是一位一戰老兵,曾經服役于騎兵部隊,對戰馬充滿了感情。
因為這個老頭,莫波格開始希望能寫一篇關于戰馬的小說。他專門去了一趟曼徹斯特的英帝國戰爭博物館,得到了一組驚人的數據:一戰期間,約有100萬到200萬匹英國馬被運往前線,回來的只有6.5萬匹。
這個結果使莫波格心情郁悶,他立即想到了自己的舅舅。莫波格一直把舅舅成英雄,甚至在書信里和他以祖孫相稱,以示尊重。他舅舅參加過二戰,在針對納粹的特別行動里被抓,直到上了德軍的刑場,卻被戰友解救出來。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士兵和戰馬的故事,一定充滿了傳奇。
莫波格在去自己創辦的“城市兒童農場”里散心時,他看見了一個男孩和一匹馬頭挨著頭說話:這個男孩子他認識,他有嚴重的口吃,但在和馬說話的時候,他吐詞流暢,語速頗快。30年多后,莫波格這部名叫《戰馬》的小說被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改編成了電影,小男孩與馬對話的鏡頭成為了出現最多的橋段。
這個故事發生在1914年至1918年之間,在歐洲大陸的一戰戰場上,用一匹戰馬喬伊的視角,講述它和小主人因為戰爭而離散,借用動物的眼光,打量人類戰爭過后的滿目瘡痍,也交織著它和幾任主人們的悲歡離合。
1982年,《戰馬》出版,銷量欠佳,莫波格一邊失落一邊想,如果能賣到1500冊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但妻子一直鼓勵他,莫波格的妻子克萊爾是企鵝出版社創始人艾倫·萊恩爵士的長女,她是莫波格成功背后的功臣,不僅幫他打理了其他事務,使丈夫能安心寫作,即便是在丈夫寫作之后,她也會幫他打印出來,以出版業內人士的眼光寫下點評。
莫波格的失望沒有持續多久,就在這一年的年底,《戰馬》入圍英國最著名的圖書獎惠特布萊德獎。但遺憾的是,最終與獎項失之交臂了,他的朋友泰德·休斯在那些天常常帶著他去釣魚,并且開導他。
改編成廣播劇之后,《戰馬》開始真正被人們關注。2007年,它被改編成了話劇,在英國國家大劇院上演。
將戰馬搬上舞臺
在舞臺劇《戰馬》正式上映之前,英國國家大劇院方面在為一件事頭痛:在小說里,主角可是一匹活生生的馬駒,但要把馬放到舞臺上,并讓他聽人擺布,這真是一件難事。
有人向舞臺劇《戰馬》的導演湯姆·莫里斯推薦了“掌上乾坤木偶劇團”,1981年它在南非開普敦建立,傳承的是馬里的一種民間藝術,木偶的工藝也來自于那里,從17世紀流傳至今,所有的木偶馬全部手工制作。
掌上乾坤木偶劇團曾經有一部劇作,名叫《高頭大馬》,也是以馬為主角。于是,英國國家大劇院很快和木偶劇團取得了聯系,在英方的安排下,木偶劇團的藝術總監和木偶表演家帶著木偶馬模型來到了英國,面對幾十個專業人士,演示了一遍,效果不錯。英國國家劇院決定,用木馬來完成《戰馬》的演出。舞臺上的木偶戰馬喬伊,就這樣誕生了。等到舞臺劇本改編完成時候,《戰馬》已經不再和小說一樣是“一匹馬眼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換成了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
這只神奇的木馬開始了征戰,在四年里為英國國家劇院贏得了無數的榮耀,2009年10月,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也一起觀看了《戰馬》。同年,這劇被搬上百老匯的舞臺。美國團隊,英國監制,模式和2011年在中國演出的音樂劇《媽媽咪呀》一樣。(可參閱《看世界》2011年11月下《<媽媽咪呀>,百老匯的“中國蛋”》)
在百老匯,導演斯皮爾伯格看了演出。其實在一年前,他就已經有了將這部作品改成電影的念頭。當時,一個名叫凱瑟琳·肯尼迪的媽媽陪著女兒在英國國家劇院看了《戰馬》,在回家路上,她抑制不住心里的興奮撥通了斯皮爾伯格的電話:凱瑟琳·肯尼迪曾跟斯皮爾伯格一起合作過偉大的影片《E.T.》和《辛德勒的名單》。
老導演的童心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位于好萊塢的辦公室里有一張照片:那是一個站在高臺上準備跳水的少年,少年猶豫不決,整幅照片里充滿了恐懼、焦慮和不安。斯皮爾伯格說,這就是他自己在每一次拍攝中的心情。
凱瑟琳·肯尼迪的電話使斯皮爾伯格在辦公室里坐了下來,著手去閱讀這本名叫《戰馬》的小說。據他自己后來說,當翻開書的的那一刻開始,他就知道這是夢工廠想要制作的電影。
在斯皮爾伯格有意執導電影以前,《戰馬》已經開始了籌拍,當時編劇李·霍爾正在改劇本,接到斯皮爾伯格的電話之后,他喜出望外。要知道,這個老頭的所有電影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創造了共計38億美元的票房。
看完小說以后,斯皮爾伯格與莫波格取得了聯系,交流過程中他們惺惺相惜,莫波格迅速判斷出,斯皮爾伯格是“和自己一樣是喜歡編故事的人”。而斯皮爾伯格也對莫波格評價頗高,說他還原了戰馬的高貴和尊嚴,還原了戰亂中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的尊嚴。
這其實就是斯皮爾伯格電影的主題,“戰爭三部曲”里的《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闡述的其實都是這個主題。
《拯救大兵瑞恩》曾經帶給他三尊分量最重的奧斯卡獎。不過,比起前輩沃爾特·迪斯尼獲得的26座小金人,或比利懷爾德的7座,以及好朋友科波拉的6座,斯皮爾伯格的征途還遠得很。
于是,64歲的斯皮爾伯格老頭悄悄開始了新的歷程,他的前一部作品是“80后”童年記憶之一的《丁丁歷險記》,而現在的戰爭三部曲最后一部《戰馬》,是根據一本兒童小說改編的,都與少年的歷險和成長有關——在斯皮爾伯格前期的電影履歷表上,少年題材其實不算少見,這其中包括名作《E.T.》、《虎克船長》和《太陽帝國》。
在2007年,斯皮爾伯格在接受《滾石雜志》采訪時曾提到過自己的童年:他來自破碎的家庭,從小被恐懼和慌亂困擾著。
而在上個世紀末,在電影《公民凱恩》的道具拍賣會上,斯皮爾伯格曾以高價買回了電影里小凱恩的雪橇:那只雪橇上刻著“玫瑰花蕾”的字樣,代表著凱恩心中永遠純凈、但再也回不去的永無鄉。
這就不難理解,在他作品中為何存在的那些充滿了勇氣和夢想的少年;以及在64歲的高齡,他何以熱衷于再拍《丁丁歷險記》和《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