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78年,只有不到3成的美國人認為婚姻正在變得過時。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接受這樣一個觀念:婚禮的鐘聲不是組建家庭的必要。
美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走進婚姻殿堂,已經走進去的好多又跑出來。1960年時,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有72%結婚,而美國佩尤研究中心2011年12月30日的調查顯示,美國已滿18歲的成年人中,結婚率只有51%,其他人不是光棍,就是已經離婚。
婚姻,已不是人生航船的定錨?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調查發現,20世紀70年代,57%的美國男性在20歲到24歲之間結婚,到2009年,20歲到24歲之間結婚男性降至24%。1960年,47%的18歲到24歲的美國男子處于結婚狀態,到2010年,這個年齡段的男子只有9%已婚。在女性方面,20世紀70年代,42%的美國女性在少女時代就結婚,24歲時88%女人已結婚;2009年這兩個比率分別銳減至7%和38%。
美國男人結婚的平均年齡從20世紀70年代的22.5歲提高至28.7歲,女性則從20.6歲提高到26.5歲。美國專家說,美國人不愿意結婚主要是因為社會變遷、觀念變化,離婚率升高,未婚同居增加,更多婦女出去工作,而經濟不景氣也使得許多年輕人不敢結婚。
二戰以后,美國社會的婚姻觀念發生變化,婚姻不再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人生義務,人們更注重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感,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則人們不愿意自己的人生被婚姻鎖定,或者即便結了婚,也會離婚,以尋求精神上的自由。而避孕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美國女人未婚先孕的現象減少,即便未婚先孕,也因為社會的寬容度增加,而使更多婦女不會因為懷孕而被迫結婚。
美國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尤其是婦女出門工作的比率更高了。傳統意義上結婚后不工作的家庭婦女少了,而女性在追求個人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自然會將婚姻大事推遲考慮。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美國社會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現象正在悄悄改變,因為男人受經濟衰退的影響比較大,容易失業,而有些職業女人比較吃香,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靠老婆來養家糊口。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印證了這個趨勢。美國有孩子的家庭中,2009年有510萬位呆在家中不工作的“宅婦”,比前一年減少20萬。
弗吉尼亞大學全國婚姻項目主任維爾考斯說,美國人將婚姻看作是尋找精神伴侶,但同時也需要體面的工作。尤其是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使得一些囊中羞澀的人不敢走入婚姻殿堂。尤其是那些上大學欠了一屁股債,現在還沒能找到穩定工作的人,更不敢組建家庭、承擔責任。有一個典型的數據可以印證這一點,佩尤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報告發現,2009年到2010年,美國人婚姻率一年內下降5%,其中18歲到24歲年輕人這一年婚姻率下降了13%。
結婚率持續降低對美國社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美國的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一對父母、一雙兒女的中產階級家庭模式受到了莫大挑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獨身家庭、單親家庭。因此美國人的家庭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念將受到沖擊。
這既會給年輕人的觀念帶來進一步的影響,也就是當父母不必成為結婚的理由,不必為了有孩子而去結婚;即便當了父母,如果情感上合不來,也不必強求保持婚姻。這當然不意味著美國人害怕結婚,事實上,佩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調發現,61%的美國從沒結過婚的成年人依然想結婚,只不過這已經不是一種到年齡就必須履行的義務。
對于2000年以后出身的小孩而言,他們對婚姻和家庭的觀念與30年前的一代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多位美國社會學專家指出,因為這些孩子許多是在單親家庭里長大的,有的經歷過父母的離婚,他們對什么是良好的婚姻和家庭沒有感覺,未來甚至會對婚姻望而卻步。
當然也有專家指出,這未必都是壞事,因為沒有了婚姻的束縛,年輕人可能會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去規劃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正如弗吉尼亞大學婚姻研究專家維爾考斯所說的:“婚姻更少成為美國成年人人生航船的定錨,它在美國人生活中發揮的中心作用更小了。”
“亞裔孤獨心”
2011年6月,美國《經濟周刊》曾以“亞裔孤獨心”為題發表報道,試圖解釋為什么現在亞裔女性開始拒絕婚姻。報道稱,曾經以家庭為中心,倡導“家和萬事興”的亞洲文化,在西方文化與高速發展的經濟影響下,晚結婚、高離婚率、未婚生子及同居不婚等現象開始在亞裔族群中不斷上升。
據美國《僑報》報道,波特蘭有一位姓趙的男子,今年36歲,美國出生,高大英俊。碩士畢業后就職于波特蘭高科技公司,收入穩定,善于交際,每周聚會不斷,只是一直都沒有固定女友和結婚對象。趙先生的父母一見面就催促其快快結婚,但每次趙先生也只是口頭應諾,不見行動。趙先生父母這樣“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做法也讓趙先生倍感壓力。他常常和朋友抱怨:“為什么一定要結婚?我現在一個人過得很好。這紙婚書究竟有什么意義?碰到了就結婚,碰不到現在也挺好,這要看緣分。著急有什么用?”
美國有些高學歷的“剩女”有令人羨慕的工作,生活圈子穩定舒適,經濟條件良好。她們都不希望為了結婚而結婚,也很少希望回中國找一位伴侶,因為害怕對方為了美國身份與其結婚。她們有自己的擇偶條件,卻又不打算積極爭取,信奉感情隨緣,堅守寧缺毋濫的心情。來自離異家庭的剩女莎爾就說,她父親建議她在35歲之前保持單身,“關鍵是不要著急做某事而頭腦不清醒導致犯錯。我們許多人目睹了父母犯錯。我們要確保自己不犯同樣的錯。”
有人在網上對比中美婚姻的時候這樣說:“對中國人來說,結婚更像一種商業活動,所以叫經營婚姻;而對于美國人而言,婚姻更像‘過家家’,愛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興了就一拍兩散。”處于中美文化交集處,美籍華人們的婚姻觀夾雜在兩種文化中搖擺不定。
美籍華人男性與其它族裔女性通婚的比例約在10%,華人女性與其它族裔男性通婚的比例約17%,美國的第二代、第三代華人與外族裔通婚的比例遠高于第一代移民。美國華人不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不論男女,嫁娶其他族裔,首選都是白人,其次是亞裔中的其他族群,特別是日裔女子,受華裔男子的歡迎。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美國15歲以上的華人已婚的比例為61.3%,高于亞裔居民54%的比例,也遠高于美國居民50.4%的比例。華人結婚率高但離婚率低,這大概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聯系。美國華人的離婚率為4.4%,遠低于美國10.5%的離婚率。
美國人的結婚率越來越低,是真的因為他們都不想結婚嗎?美國一位名為凱特的律師說:“我從未見過從不想結婚的人。”最近,30歲的凱特寫了一篇文章——《一個做單身事兒的單身女孩》,里面寫道:“我們都想遇到自己的那個人然后結婚,只是在這個急躁的社會,我們并未急著去這么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