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來泰國之前,許多親朋好友都很擔心,以為泰國主要交通工具還是大象什么的。大概他們都沒看過幾年前的《輕軌戀曲》,在講述泰國現代剩女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帶觀眾走近曼谷公共交通。
泰國私家車擁有率名列前茅,首都曼谷更是著名的“堵城”。曼谷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通常都擁有1輛以上私家車。倒不是“全民小康”或車價便宜,信貸體系相對健全,提前消費觀念深入人心是重要輔助因素,方便出行才是促成買車的動因。
在堵車的市中心區域,坐公交1個小時挪動了50米;從住處去一個曼谷市內稍遠的商業區,坐公交車花了3小時;在公交車上習慣性瞌睡,睡了好幾覺醒來,車壞了,下車換乘,發現昏睡期間才離開起點100米……這些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卻也只是曼谷擁擠交通的“冰山一角”。難怪泰國人對遲到沒有多大意見,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不管是自己開車還是使用公共交通,都難以掌控確切時間。
于是,多樣化的需求孕育了形式多樣的解決方案。除了大家熟悉的計程車和公交車,輕軌、地鐵、火車、面包車、嘟嘟車、兩條車、罐頭車、摩托車、人力三輪車甚至公交船……相比國內出行即坐公交車,曼谷的公共交通工具種類實在過于豐富。
曼谷公交車通常不走高速,面包車便以便捷和舒適取勝。曼谷市區各人群集中點都設有面包車載客點,一輛面包車能載客15人,坐滿即發車,除非有乘客提前下車,中途一般沒有???,直達目的地。坐普通公交車需要1小時的路程,面包車只需20分鐘就能到達。雖然價格比公交車貴10-20銖(1泰銖大約相當0.2元人民幣),但對于時間緊急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交和面包車線路比較長,發車頻率不是非常密集,而且很多地方性的短途線路,公交車一般不會經過,或者無法全部連接。所以在曼谷各個小區域內,又有固定線路的兩條車和罐頭車負責短途客運。
“兩條車”名字正是來自于它的造型,皮卡車改裝后,在車斗上加裝雨棚和2條板凳,板凳間可以站人。兩條車可坐12人以上,另外還能容納10多人站立;“罐頭車”與兩條車類似,但是體積更小一些,是迷你小皮卡加裝雨棚和板凳后的成果,一般可容納11-12人,空間限制只有座位,沒有站立的空間,就像壓罐頭一樣。在早晨和傍晚的高峰時段,兩條車和罐頭車往往滿載,許多兩條車甚至搭載20-30人,連車位的欄桿上都拉掛著好幾個人。車速有快有慢,實在讓人捏把汗。
不過公交車、面包車、兩條車和罐頭車只經過主干道,但曼谷小巷小道錯綜復雜,真正的居民區往往分布在這些小巷里,摩托車和人力三路車正因此而生。
泰國載客的摩托車駕駛員都穿著彩色小褂子,在巷口和人流集散處,很容易看到等候客人的摩托車司機。圖輕松省事兒或者突遇大雨,花上10到20銖就能從巷口迅速回到家門口。在塞車路段,對趕時間的人來說,摩托車也是救星,他們在堵塞的車輛間穿梭,完全不用擔心堵車的麻煩;人力三輪車多聚集在市場或低洼巷口,這些小巷一旦遭遇暴雨,很快就會內澇。一般機動車輛無法通行的情況下,正是人力車大顯風采的時候;此外,泰國還有聞名世界的嘟嘟車,這些車的價格隨意性較大,主要客戶是來領略當地風情的游客。
即使修建了高速路,但堵車情況依舊愈演愈烈。放學或下班后,人們當然希望盡快回到家,而不是把珍貴的休息時間荒廢在堵車上。但只要在陸地上走就可能遭遇堵車。于是人們不僅把目光投向火車、輕軌、地鐵,更把目光投向了水面。
湄南河流域的曼谷,船運自古便是必不可少的運輸方式。在我們早已遺忘兒時坐船的興奮記憶,但曼谷至今活生生地保留著這一看似古老的運輸方式。湄南河邊的寺廟之間都有船運線路連通。曼谷的船運線路以水門線最出名,全程票價19銖,相比其他交通方式,可說是高效低價。曼谷市中心的水門到曼谷東北的邦嘎比區,如果采用陸上交通方式,至少需要1個小時。船運雖然速度不快,但是河道基本直來直往,只要40分鐘就可輕松到達。可別以為古舊的客船只有本地低收入人群乘坐,船上乘客常常有金發碧眼的老外和身著制服的大學生,無論貧富貴賤,同乘一船。
如果你正在或即將造訪曼谷,千萬不要把自己束縛在旅游車上。許多人也許還在曼谷坐過計程車,但是無論如何,如果能到曼谷來,一定要找機會體驗當地特色的出行方式,那一定會是令人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