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一個普通的周末,東京都某餐廳內正在舉辦一場儀式。
隨著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一對男女在來賓們的安靜等待中緩緩步入餐廳,在主持人的示意下,二人面朝來賓鞠躬致敬后,主持人開始發言進行說明。
外面路過的人乍一看,也許會習以為常地想:哇!又一對新郎新娘在舉辦結婚典禮了!其實事實正好相反,這是一對“舊郎舊娘”正在舉辦“離婚典禮”,而主持人正在負責說明這對夫妻最終走向離婚之路的過程與經緯。
舉辦離婚典禮的是一對從高中時代就開始相戀的年輕夫妻。兩人戀愛4年,結婚8年,婚后育有3個孩子,年齡分別是7歲、5歲和2歲。而今,他們要用一個“離婚儀式”來為相親相愛的12年生活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開始另一段全新的人生。
在全場來賓的注視下,“舊郎舊娘”分別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蓋章,然后主持人將離婚協議書高高舉起,當著所有來賓大聲問道:
“離婚之后,你們也發誓齊心協力養育好3個孩子嗎?”
“我發誓!”兩位“舊郎舊娘”異口同聲地回答。
在得到“舊郎舊娘”的同聲承諾之后,主持人宣布進入“離婚儀式”的最后程序:砸戒指。也就是拿出8年前兩人結婚時的結婚戒指來,用榔頭一砸兩半,表示兩人從此分道揚鑣。
榔頭敲裂戒指時沉悶的聲音響徹整個餐廳。被邀請前來參加離婚儀式的來賓們,此刻臉上大都露出極不自然的表情:如果是結婚儀式,在新郎新娘交換結婚戒指之后,通常全場來賓們會報以最熱烈的掌聲。現在,面對被一砸兩半的戒指,欣喜的微笑和熱烈的掌聲自然很不合適,但露出滿臉痛苦狀似乎也不合時宜……
“說實話,剛收到離婚式邀請函的那一刻,心里蠻尷尬的。”參加離婚典禮的一位A君說。為了不至于在第一次參加離婚式上失禮,A君甚至特意抽時間去參加了“離婚式禮儀培訓班”。負責培訓的老師不僅教大家參加離婚式該如何著裝,還培訓“離婚用語”,以及訓練大家在離婚式程序的不同階段應該具備的不同表情:例如當儀式進入到“砸戒指”程序時,最好的面部表情是:嘴角朝兩側橫向拉扯成一條直線,眼睛絕對不能露出笑意,應該讓一種“不明朗”、“不知所措”的表情彌漫臉上。用日語來說就是:對參加離婚典禮的賓客而言,你必須擁有一張懂得如何“曖昧”的臉。
這還真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
不過,盡管來賓們的表情必須表現出“曖昧”,但負責砸戒指的“舊郎舊娘”兩位當事人,在戒指的斷裂聲中,所表現出來的大都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表情。對他們而言,敲裂曾經如此寶貴的婚戒,需要一份徹底與過去決裂的勇氣,而在徹底與過去決裂的瞬間,一份新的羈絆正悄然再生。
離婚儀式宣告結束時,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舊郎”拋給“舊娘”一束梳黃菊。梳黃菊的花語是“圓滿的關系”,意喻兩人“圓滿離婚”。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11年全日本有67萬對新人結婚,同時也有23.5萬對舊人離婚。申請主辦離婚儀式的夫妻,多為35—40多歲的中年夫妻,而最近50歲以上的老夫妻離婚也在逐漸增多。離婚典禮的基本費用從5.5萬日元到20萬日元不等。離婚地點除專用會場外,有不少夫妻會選擇在擁有兩人共同回憶的餐廳主辦。
“既然有結婚儀式,為什么就不能有離婚儀式呢?”“離婚儀式”創辦人寺井廣樹說。寺井認為,離婚儀式是過去的夫妻從今往后度過各自幸福人生的一種手段,就像當初選擇歡歡喜喜走到一起那樣,而今選擇要分手也應該堂堂正正、和和氣氣地微笑說再見,在眾人的祝福聲中“圓滿離婚”,開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