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手機,這手機碰巧還能拍照、發彩信,此外,如果你還擁有一個微博以及若干“粉絲”——這飯,那可就真沒法吃了。
曾幾何時,在只有手沒有手機、只有鴨脖沒有微博、相機只是拍人而不是拍菜同時“粉絲”也并不是人的美好年代,菜和人的關系是有多么直接,多么粗暴,多么純真!人就是來吃菜的,菜就是被人吃的。現如今,人不僅吃菜,還拍菜;菜不僅被吃,還要被拍。呼朋喚友,熱噴寒暄,都只為了上菜的這一刻:舉起森林般的手——齊齊拍照的干活!
但見那,林立的手機取代了本應如雨下的筷子;但聽得,四起的快門聲取代了答吧嘴;上湯,拍湯;上菜,拍菜;上黃瓜,拍黃瓜;上胸脯,拍胸脯;上腦袋,拍腦袋;上蒼蠅,拍蒼蠅;上馬屁,拍馬屁……
拍得了,也該開吃了吧?不不。拍菜,你以為那是圖個啥?就是為了發微博。拍完了還不能吃,一手執箸,有一搭沒一搭地往嘴里胡亂塞幾口,一手持機,盯牢剛發的菜照招來了幾個“粉絲”,惹出了幾條評論,招惹了幾個轉發。吃菜,不就為了拍菜么?拍菜,不就為了發微博么?發微博,不就為了等著聽個響么?
這場風起云涌、熱火朝天的群眾性拍菜運動,正在對吃飯行為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變,中國的飯局,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空前大變局。它在餐桌上引發了不必要的混亂:一菜既出,必以先拍為樂,故勢必眾人爭拍,爭先恐后。若是該飯局之上又有長幼尊卑,從前“飯局不懂事”里的“領導夾菜我轉盤”,則頓時演變成“領導拍菜我轉盤”,其不穩定,其不團結,其不和諧,可想而知矣。
此處強行插播必勝客電視廣告一段:
眾:“你們看,小牛排肉做的比薩,有新意喔!”
女:“等一下!”(舉起手機拍攝“小牛排肉做的比薩”)
眾:“你又要去微博了呀?”
女:“這么牛,當然要秀一下啦!”
(手機微博特寫:“很牛的小牛排肉比薩”)
眾:“哇,意式豬排飯,還有千層面,他們一定羨慕死了!”
(所有人手里拿著吃的,對著手機玩起自拍來)
這條廣告說明了這樣一個令人不無沮喪的事實:拍菜不僅讓下館子發微博的人無法好好吃飯,同時還能讓上網絡看微博的也無法吃好喝好。微博改變飯局,威力無遠弗屆,所有飯局中人和飯局外人,都無法置身度外。
一張菜照所能招來的口水,概括起來,不外以下十個字:“羨慕嫉妒恨,空虛寂寞餓。”就字數而言,不難發現負面的占到百分之七十,大部分人是不高興的,不論有沒有頭腦。發張葷的,素食者怒;傳張素的,肉食者鄙;來個半葷不素的,兩頭你就都得罪了。也就是說,受眾反應既包括“他們一定羨慕死了”,但更多的是“他們一定饞死了”,以及“他們一定氣壞了”,無論如何,“他們”一定是不會“爽死了”的。
微博改變飯局,微博更改變了我們的吃心,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煩心、鬧心、疑心、惡心、不甘心以及想死的心。人心散了,飯也吃不好了。因吃不好而生其心。自從上了微博之后,我的拍菜水準蒸蒸日上,吃菜的興趣則江河日下。這也許就應了波德里亞的話:“信息吞噬了它自己的內容。”信息吞噬它自己,我們自己吃自己。
(孫麗瑤薦自《東方早報》)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