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11日19時,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中國作家莫言。《紐約時報》中文網(wǎng)在頭條位置報道了這則消息,報道說,在過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愛的三個作家之一,用來打破批評家所指出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歐洲作家所壟斷的局面。此時,我正在與文學界的朋友聊天,通過微博第一時間得到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大約在二十分鐘后,央視才開始報道這一讓華夏大地歡欣鼓舞的新聞。
我的《豐乳肥臀》
第一次觀看電影《紅高粱》時引發(fā)了我對莫言作品的關(guān)注,為這位深深植根于中國農(nóng)村、作品獲得國際和國內(nèi)讀者好評的作家感動、欣慰和鼓舞。但第一次得到莫言的作品《豐乳肥臀》(增補修訂版)是2003年9月在北京,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這部著作是工人出版社副總編輯馬博華專門送給我的。她說,小說《豐乳肥臀》寫得很感人,會震撼你的心靈,但有可能這部書不能重印了,因為描寫細節(jié)的原因。
打開這部大32開的裝幀精美的圖書,首頁是莫言的一幅肖像照片,典型的山東漢子氣質(zhì),非常的沉穩(wěn)和厚道。扉頁上寫的一行字映入我的眼簾、打動了我的心靈:“謹以此書獻給母親在天之靈”。而在書的最后一頁羅列著:1995年4月13日初稿于高密,1995年7月17日二稿于北京,1995年9月15日三稿于北京,2001年7月18日修訂于北京,可見莫言對自己的作品寫作態(tài)度的嚴謹和認真。
我的“親密接觸”
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與莫言近距離交流接觸是2009年10月,在第61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那一年的圖書博覽會中國是主賓國,在歌德的故鄉(xiāng)法蘭克福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都出席了盛大的開幕式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當時,我隨中國出版代表團前往,莫言則是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我們是坐在同一排座位上聽開幕演講的。
第二天,莫言出席其作品《生死疲勞》見面會。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題館內(nèi),莫言還與余華、蘇童、李洱、葛水平和須一瓜共6位國內(nèi)知名作家同時亮相,讓全球觀眾切實感受到了厚實的中國文學重量。這6位作家都是中國當代作家走向世界的代表,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讀者,受到尊敬和喜愛。
莫言談了西方讀者如何理解中國作品的問題。他表示,中文與西方字母語言差距很大,譯者不僅要有很好的中文和外文功底,還要非常了解中國國情,才能夠準確傳達原作的風格,讓讀者了解中文的風貌。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當代文學漸漸走出國門。西方讀者在閱讀中國作家的作品時,往往抱著一種較為實用主義的心態(tài),希望通過作品了解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如此一來,這些作品的文學價值就被忽視了。他說:“希望西方讀者首先從藝術(shù)角度來閱讀我們的作品,看看小說塑造了什么形象的人物,在揭示人類靈魂方面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世界各國的觀眾對中國作家的精彩談話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現(xiàn)場氣氛非常輕松和親切。見面會完后,我和莫言在大廳外面合影,并再次進行了交流。
第二次與莫言近距離的交流接觸是2010年4月,在成都第20屆全國圖書博覽會交易會上。莫言、閻崇年、鮑鵬山、鄧賢、楊紅櫻等作家和讀者面對面交流,共同分享閱讀之樂。非常巧的是,在開幕式上,我和莫言又坐在一起。開幕式結(jié)束后,我和莫言二人走在人群的最后,邊走邊聊,后來還到開幕式的背景板前合影留念。
莫言的“讀書論”
和莫言見面不多,但他在許多場合說的話卻總能引起我的共鳴,令我印象深刻。
比如他教中學生讀書。那是在成都圖書博覽會上,莫言說:“現(xiàn)在的中學生特別追求快餐文化,學生在課余時間應(yīng)該多讀一些什么書呢?可以讀一些古今中外已經(jīng)被千百萬讀者認可的經(jīng)典作品,包括《紅樓夢》《三國演義》,還有西方的經(jīng)典作品,因為經(jīng)典的品質(zhì)有所保證,也是善良的好東西。”而說到讀書心得,莫言說:“我其實沒有什么讀書心得,小時候很難找到書,找到一本書就趕快鉆到草垛里趕快讀完。當時我家養(yǎng)了幾只羊,父母給我的任務(wù)就是放學以后去放羊,我借到書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書讀完。”不過他還是總結(jié)了自己的讀書規(guī)律:童年時候,讀得快,記得牢;青年時期,理解能力加強了,速度慢了;中年時期,讀書時間越來越少。所以應(yīng)該趁著年輕的時候多讀一點書。
莫言還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豐富的幻想成分,你肯定看過《西游記》,也肯定看過《封神演義》這些小說,比如《封神演義》里面的千里眼、順風耳、天聽、地聽啊,都在我們現(xiàn)代科學里面可以找到對應(yīng)的東西,所以幻想不僅是國外才有,中國也很豐富,其實這些幻想作品有很多好處,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力和眼界,對少年兒童長大之后很有幫助。但是,少年時期讀書的時間非常有限。我建議中學生要多擠一點時間,多讀一點書。”
莫言的“諾獎?wù)摗?/p>
2010年莫言做客新華網(wǎng)時曾說:最好忘記諾貝爾文學獎。一涉及文學獎,話題就非常復(fù)雜,尤其是像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上這么有影響力的獎項。每年到那個時候,媒體都要拿這個話題做一些文章,實際上跟作家的寫作并沒有多大關(guān)系,也有一些批評家在諷刺挖苦中國作家有諾貝爾文學獎焦慮癥。這個諷刺不一定是正確的,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忘掉了,是他們沒有忘掉。文學獎有時候正好相反,你鉚足勁說寫一本書要獲獎,那也不一定。
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稱,莫言的作品是“幻覺現(xiàn)實主義融合了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他本人也是當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過幻想與現(xiàn)實、歷史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結(jié)合威廉·福克納與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創(chuàng)造了一種世界性懷舊,與此同時,也找到了舊式中國文學與語言傳統(tǒng)的新出發(fā)點。”瑞典文學院評委會稱,他的作品是“幻覺現(xiàn)實主義融合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
莫言,帶領(lǐng)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與歷史,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