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發表的《事預則立》讀來頗受啟發。門頭溝區領導班子對生態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常思??挤从吵鲆环N對事物的辯證認識。何為發展快慢?何為政績大小?何為民生輕重?都是一道題,都是一本賬,如何解,如何算,答案并不一樣,結果也迥然不同。在這次“7·21”特大自然災害面前,門頭溝雖為重災區,但損失要比想象的小許多,這個答案為門頭溝人如何解題算賬作了注解。
作為北京市的一個落后山區,門頭溝地質環境復雜、采空面積大、生態環境脆弱,歷史上是泥石流多發和洪水泛濫的危險區。只有恢復生態、優化環境,才能為發展創造條件。關鍵是要打破制約發展的生態環境瓶頸,把生態環境的劣勢變為生態環境的優勢,讓“軟肋”硬起來,以優化環境促轉型發展。按照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發展思路,雖然短期內沒有GDP高速增長,甚至還有陣痛和代價,但從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執政為民、民生為本的理念來看,得民心、順民意,體現了一種正確的政績觀。
秉承這種理念,門頭溝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實施了幾項重大的生態環境改造工程。實施高標準的水系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防汛減災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彰顯了“民生水務”的民本情懷;實施“全區1號工程”采空棚戶區改造工程,讓近三分之一的門頭溝人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實施生態修復工程,1.5萬畝廢棄礦山和沙坑靚麗轉身成為國家生態示范區,同時進行產業轉型,搞綠色旅游、紅色旅游,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贏。
這些生態環境改造工程,大大提升了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對于抗擊自然災害、凝聚民心、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地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也漸漸上了快車道。201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五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均位居全市第一。
科學發展是一盤棋。落后地區要實現快速發展,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打破制約瓶頸。這就是門頭溝的實踐給我們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