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走門串戶,大魚大肉、觥籌交錯之后,很多人出現各種腸胃不適癥狀。用專業術語說,這就叫“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腸胃,濕熱之邪乘虛內犯大腸所致。常表現為口干、口臭、口苦、汗味或體味大,大便燥結或黏滯不爽,臭穢難聞,小便黃赤,女性可表現為白帶多,色黃,外陰經常瘙癢等,嚴重時表現為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大便膿血,肛門灼熱,舌紅苔黃或黃厚膩,脈滑數等現象。
濕熱突襲,大腸受累
大腸濕熱是怎么來的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來了解什么是濕熱,人體的濕熱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積聚在大腸的。
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一般有外濕和內濕的之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保黄⑻摰娜艘惨渍衼硗鉂竦娜肭郑鉂褚渤R蜃杵⑽甘節駨膬壬4竽c濕熱中的濕則多是內濕,偶爾也受外濕影響。熱,是一種熱象,濕熱中的熱與濕同時存在,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兩者可互為因果,常同時存在。
《快樂養生》提醒:5種原因易致大腸濕熱
1.先天稟賦:先天濕熱體質的人更容易引起大腸濕熱。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喜吃油膩、甜食、辛辣,嗜煙酒的人也容易使濕熱積聚大腸,導致大腸濕熱。
3.滋補不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滋補。若脾胃本身虛弱,過多地吃銀耳、燕窩、冬蟲夏草、烏雞湯等,也會導致濕熱的產生。
4.起居不適:生活習慣不好,經常熬夜,少運動,或居住地潮濕,也比較容易導致大腸濕熱的產生。
5.情緒影響:長期情緒壓抑,或急躁易怒,也會導致大腸濕熱的產生。
生活調養牢記8字訣
要避免大腸濕熱,當從整體調理做起,可歸納為8字訣:管口,隔濕,調情,補當。下面介紹一些家居調養方法。
飲食調養
少吃甜食(包括甘甜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肥甘厚味,少喝酒(編者注:所有食物中濕熱之性最大的莫過于酒),戒煙。飲食方面要清淡祛濕,濕熱時以下食物可以多食——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本身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等,這些菜有利濕作用,可以作為主菜來吃。
◎茶:竹葉、荷葉、絞股藍,這些可以清熱利尿,每天用5克泡茶喝,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粥:除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如茯苓白術粥。
起居調養
多運動,適當排汗;按時大便,保證二便暢通;適量飲水,早睡早起(切忌熬夜);室內注意通風換氣,少開空調,盡量避免在潮濕的環境中工作或居住。
調暢情志
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平時應多去戶外活動,少發怒,保持肝膽之氣疏泄通暢,濕熱少生,則大腸濕熱也相應減少。
滋補適當
存在脾虛夾濕或濕熱的表現,多是虛實夾雜之證,所以不能總是覺得的自己體虛一味進補,進補不當反而會加重癥狀。應補中帶瀉,所以滋補也要選時選人。
傳統療法 排除濕熱
大腸濕熱的人可以適當做一些中醫傳統療法,例如拔罐、刮痧、按摩等,以排除體內濕熱之象,改善各種不適現象。
拔火罐
拔火罐可以健脾利濕、拔毒瀉熱、疏通經絡,所以對治療大腸濕熱十分有效。不過,拔火罐治療大腸濕熱首先要選好穴位。應選:大腸俞雙(定位:背部,平對髂前上嵴,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約2橫指左右)、脾俞雙(定位: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約2橫指左右)、上巨虛(定位:外膝眼下8橫指左右,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
自我按摩
以腹部為主,對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等經絡按摩,可以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
刮痧
對于有腰酸背痛、精神疲乏、全身困重等癥狀的人,可用刮痧板在腰背部膀胱經處實施刮痧,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90度。刮痧板一定要消毒。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15分鐘。此法可起到健運脾胃、清熱利濕、疏通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藥熏蒸
中藥熏蒸療法又稱“汽浴療法”,是利用藥物加水煮沸后所產生的藥蒸汽熏蒸患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可以起到疏通氣血、活血化淤、清熱祛濕的功效,是一種有效的中醫外治法。熏蒸的時間一般為30分鐘,可選用黃柏、佩蘭、藿香、通草、茵陳、金錢草等清熱袪濕的中藥。當然,具體處方還要根據不同體質的人和病情而辨證加減。
《快樂養生》提醒:藥膳可除大腸濕熱
茯苓白術粥:茯苓、白術、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能健脾祛濕養胃。
炒扁豆淮山粥:炒扁豆、淮山藥各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兒減半),可健脾養胃。
車前子粥:車前子30克(紗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適量煮粥,分2次溫服300毫升。有利濕止瀉之效,能治泄瀉。
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生魚1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此湯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芡實煲老鴨:芡實100~120克,老鴨1只宰凈,芡實放鴨腹內加水文火煮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有滋陰養胃、健脾利水的功效。
鵪鶉湯:鵪鶉1只宰凈,黨參15克,淮山藥30克,煲湯。有健脾開胃功效。
土茯苓赤小豆鯽魚湯:鯽魚1條宰凈,土茯苓15克,赤小豆60克,生姜適量,煲湯。有清熱利水的功效。
《快樂養生》提醒:火罐應嚴密,以利吸出體內濕氣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干,用鑷子挾持浸泡過酒精(95%)的棉花,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點火。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點著火的鑷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鑷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即撤出,將罐迅速倒扣在要治療的穴位,以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為準;若太松,可重做,不然不利于吸出體內濕氣。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一般拔5~15分鐘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應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快樂養生》提醒:自我按摩記3個動作
1.旋摩全腹
取坐位或仰臥位,兩手重疊,右手掌心貼于臍上,左手掌心貼于右手的手背,兩手均勻用力,順時針方向,由臍逐漸擴大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漸縮小范圍旋摩至臍,如此循環往復,旋摩100圈。
2.推擦兩腿
取坐位,兩手拇指張開,大拇指貼于大腿根部的內側,虎口朝向腿的前面,從大腿根部開始,推擦兩腿至踝部,然后兩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進行推擦,如此反復30~50次。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都在兩腿的前側,推擦按摩可以健運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推擦時要注意,手掌要貼緊兩腿,用力均勻,以產生溫熱感力度。
3.按揉上巨虛
上巨虛是胃經的穴位,位于外膝眼下8橫指左右,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側上巨虛穴,再以同法按揉右側上巨虛穴,兩側時間各為0.5~l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