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反應:是某些特殊體質(一般稱過敏體質)的病人用藥時出現的一些特殊反應。多見于抗菌素和生物制品,如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氯霉素等;生物制品,如破傷風抗毒素、各種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皮疹、藥物熱等,重者則可出現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使用一些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時一定要作過敏試驗。
副作用:在藥物劑量和用法正常的情況下,出現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藥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療胃腸痙攣性腹痛時,可出現口干、視力模糊等現象;異丙嗪具有抗過敏作用和鎮靜作用,在用于抗過敏治療時,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為這些副作用是在應用常用量時與治療作用同時出現,所以難以避免。
毒性反應:是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久,或人體敏感性較高時出現的對人體有害反應。如磺胺類藥可引起血尿;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抗生素類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環素、鏈霉素、磺胺、頭孢霉素等,鎮痛消炎藥如對乙酰氨基酚,中草藥如馬蔸鈴、關木通、廣防己等對腎產生損害等。
依賴性與成癮性:常服某些藥物,如可待因、眠爾通等,會造成對藥物的依賴性或成癮性,停用后可產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體上的不良反應。又如長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對氨基水楊酸鈉容易產生依賴性,使藥效降低。
因此,使用藥物時,既要重視藥物的治療作用,又不可忽視藥物的不良反應。
“無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醫學界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認識是長期的。有的藥品上市時間長,使用經驗較多,對不良反應的認識也較全面,其說明書上羅列的不良反應內容也較多。相反,有的藥品上市時間很短,人們對其安全性的認識很有限,其說明書上可能沒有很多內容可寫,但并不說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廣告宣稱某藥品“無任何副作用”,絕對是不可信的。
做好4點,規避不良反應
一般來說,大多數常見藥品的不良反應是輕微的,停藥后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處理。用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個體的差異在量方面,表現為有些人對某種藥物特別敏感,同量的藥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質相似但強度很大的不良反應。
因此,用藥者首先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切不可到“黑診所”找沒有行醫資格的游醫開處方拿藥,更不能自己隨意到藥店買藥濫服。
其次,買回來的藥物要認真查看藥品說明書,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并嚴格遵照執行,千萬不可擅自更改藥物劑量和用藥時間。
再次,是對副作用大的藥物不應長期連續服藥,有藥物過敏史及肝腎功能受損者,在用藥前必須向醫生說明。如果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應定期去醫院做檢查,以預防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最后,用藥者一旦發現自己有較為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應該立即停藥,并咨詢專業醫生或藥師,及時接受診治。
如果能真正做到上述要求,從細節做起,完全可以有效避免用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