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一算數,
澳門回歸到今天,
馬上十三年。
十三年間,
現金排住隊涌入濠江;
小島一時富貴,
由那個蝦米撈水蟹粥的梳打船埠,
搖身一變成了極上和牛特準外銷地。
人人都說,
真的是創(chuàng)業(yè)興邦了。
游客只看到金雕玉砌的名牌酒店,
但島上新一代卻決心建立起自己的旗號:
這一年,
澳門涌現很多小店主人,
由甜品師咖啡師、到葡國新舊移民,
以至本土的設計團隊,
紛紛自立門戶:
在小小店面追逐天大創(chuàng)業(yè)夢!
2012的澳門,
只要你避得開那堆銅臭,
就得見到街頭巷尾漸漸彈出多間個性小鋪來:
各有個性,
推門內進,
一店一故事。
澳門的新氣象,
以下來讓澳門人自己說。
屏風樓下可愛歐陸小店
一幢鮮粉紅色的葡式建筑,搶眼地出現在舊區(qū)沙梨頭的深巷內;周遭是破落的唐樓群、門前還有個不大不小的花圃……以為是經活化的歷史古跡?非也,小屋原來是屋苑發(fā)展商搭建的售樓處,樓盤入伙后才出租作小巧餐廳!推門入內,兩層加起來只放得十張桌子,可愛得好像走入了愛麗絲的童話世界!老板Virgin和男友都是30出頭的澳門人,鐘情歐陸式的喝茶時光,去年偶遇這可愛小屋,下定決心在此開店尋夢。
開餐館,廚房班底是靈魂,好在Virgin男友的爸爸全叔是有40多年經驗的酒店西廚,在葡京、美高梅都任職過,媽媽也是拉花咖啡高手:一家人就這樣伙同朋友伙計,分工合作熱血創(chuàng)業(yè)。記者親嘗全叔的手藝,想不到店子規(guī)模雖小,食材卻不欺場;帶子意粉用上黑松露提味、招牌菜生牛肉片更落足本用15年意大利陳醋佐食,幾十年西廚功夫,想不到隱身尋常街鋪中;轉角里,竟是寶。
值得品味的,全在轉角里!
澳門很小,小到人口加起來也不夠北京一個區(qū)多,小食店能否站得住腳,全看口碑。這回介紹的甜品新店和咖啡室,年初開始爆紅,口耳相傳成了本地青年的新據點!小店沒有宏偉的門面,靠的是店主們親力親為自己來,他們有的從法國藍帶學院畢業(yè)、有的是資深酒店西廚、或是鉆研咖啡+多年的發(fā)燒友。三十出頭,廚藝一點不失禮,帶來了草根也負擔得起的酒店級美味。細看這些轉角小鋪面,寧靜閑適得好像置身臺北小巷中;哪想五光十色的澳門街頭,會有這種簡單純粹的享受?
咬一口甜點,就是一趟旅程
今年初,澳門網上論壇開始傳出熱議,謂凼仔冒起了一間媲美五星酒店餅房的甜品秘店,女餅師由法國藍帶廚藝學院負笈歸來,食材用料講究、糕點例必每朝鮮做、每日只限量供應幾十件……食家、blogger爭相追捧,小店霎時人氣急升,更創(chuàng)出3小時全店甜點售罄的傳奇!
創(chuàng)造出這神話的兩位主人翁,背后也有個很偶像劇式的故事:當年他是咖啡店的老板,她則是時常來幫襯的客人,二人由一杯咖啡相識、拍拖,后來更牽起手來。Jerry和Nicole,一個負責調制飲品、另一位則主理餅房;每天販售甜蜜滋味。
店內布置看似簡約,實情大至環(huán)境裝修、小至臺凳杯碟和外賣盒設計,倆口子事事躬親,“我想客人一入來,從環(huán)境開始就覺得我們與眾不同,細微如咖啡杯上的圖案,也是找插畫家設計的,蛋糕的口味更調校過好幾百次。”Jerry笑說。記者幾次到訪店內,小倆口總是每天大清早已在店內打點。見微識人,二人的要求和執(zhí)著看得見;小店有靈魂有心血,自然見珍貴可愛。
午后甜品桌,鋪陳法式滋味
只有好味的食物并不足夠,做小店還要有理念:“我認為美食會帶來想像,如去旅行一樣:開業(yè)前我和Nicole分別出國歷練,就是想將旅行和食物的幸運感覺融合。”甜點上看似怪怪的名字,正是兩人游歷的感覺;如都路里清新輕口,好比夏日京都的寧靜;榛子入口重身,如蒙馬特永遠有一點沉重。看著滿桌的法式甜點(RMB 30/個),色香味之上,原來還各有內涵;愛吃甜品的你,以后請記住,除葡撻之外,還有滿桌水準超高法式甜點店“卡夫卡”!
泰姬陵
用上法國名牌Mariage Freres出品的大吉嶺紅茶,因而得名:入口有清幽的茶味,吃下去幼滑綿密,甜度恰到好處。
蒙馬特心情
怕吃太甜味道的人可嘗此款,以榛子味為主,內藏法式焦糖燉蛋,兩者味道配搭得宜,相信成熟人士都可找到心頭好。
憂郁星期天
愛吃巧克力的人賺大了!巧克力蛋糕入口勁細滑輕柔,再加入熱情果汁減輕膩滯,可放膽大口享受。
甜蜜約會
一看粉色賣相就知充滿草莓味道,原來乃用上草莓打汁而成;果香最重,甜中帶酸,有如拍拖的感覺。
覆盆子的圓舞曲
以法國Valrhona巧克力做成,中間加有Raspberry味的果醬,再配上Rum酒,嗜甜的女生必吃!
白朗峰
看似是最尋常的法國栗子蛋糕,意大利蛋白霜做得夠挺身,入口有脆脆地的感覺,栗子泥香甜軟滑,但始終多吃甚膩,淺嘗最好。
都路里
綠茶甜點不算特別,可驚喜之處卻是用上意式忌廉做餅身,配合極濃厚茶粉,入口清新:難怪一直是最好賣,吃到算你運氣好!
Cappuccino RMB 33
甜品以外,店內的咖啡也是一絕,普通如一杯Cappuccino也打得奶香撲鼻,綿厚帶咖啡香,已非等閑。
說本土力量,別忘了葡人!
回歸十多年,澳門的葡裔人口仍有兩萬多,當中除了早就以澳為家的土生葡人外,原來競也不乏回歸后才愛上小島生活的新移民!像這次介紹的Maria)及l(fā)vo夫婦,鐘情澳門的悠然,閑來弄幾味私家菜、售賣奇趣雜貨,已經過得寫意。葡人再沒有社會特權,但憑遺傳的美食手藝和藝術觸覺,一樣足夠生活安好。反正葡人的生意不求大、也不羨慕紙醉金迷,對他們面言,晚上開Party吃頓好的,比什么都重要!
土生葡人的私密廚房
得知Maria開辦私房菜,全靠酒店朋友的真心推介:能令嘴刁的酒店伙計都放棄員工價享用酒店餐廳,紛紛收工拉隊訂位的,已知不會是尋常菜館。Maria在澳門長大,自小跟媽媽學中菜、又從父親學來葡菜手藝,加上在美國生活過兼修讀餐飲學位,對各地菜式融會貫通,近年回流澳門,索性在家中開起私房菜宴客,“我喜歡交朋友,便在自己家中開店;上午去買菜下午就煮,反正我但求有細藝,又何樂而不為?”
Maria不為賺大錢,私房菜還打破很多“行規(guī)”,沒有最低消費、真正在自家客廳款客、甚至連點菜的自由也交還客人。這頓一行八人食到肚滿腸肥不過干五元埋單;“其實廚師應該煮客人愛吃的,而不是自己想煮的。”單看這份以客為尊的熱誠,足夠幾多私房大廚汗顏!
吃私房菜,吃的是廚師的心意,我們排排坐在Maria家中,看著她由廚房端出款款好菜,百忙中總不忘笑著叫大家吃多點;Maria最開懷的大笑不在埋單計數時,而是每每總出現在大伙驚呼好吃之際!
精品咖啡 閑聊基地
要說澳門咖啡茶座,只會想起冰室形式的60年代老店:即使偶有高級咖啡館,也只屬酒店級的小眾玩意。不過最近“玩”咖啡的潮流卻從日韓臺過海吹到了澳門,將品味咖啡“下放”至街頭巷尾。Jerry介紹我們,要到其老友Kenny的店內喝一杯。
Kenny鉆研咖啡已經十幾年,平時為人沉默,但提到咖啡事卻講過個不停。出自他手的每杯咖啡,由產地品種、沖制器具、甚至水溫比例都有考究;Kenny又會定期轉換咖啡豆,“同樣一杯Espresso,或用肯亞豆、或用南美豆:這樣客人就可體驗不同豆種的特性,是果酸重還是口感圓潤。”真正用連鎖飲品店的價錢,享受精品級的咖啡體驗。店內沒有豪裝,但勝在一室閑情,吧臺高椅烘托出吹水的空間:望出去,則是崗頂的教堂前地。一街之外的新馬路喧鬧得反胃,沒料到就在內街上,竟有喝杯咖啡小憩的避難空間。
麥當娜最愛 星級葡國貨
去年底在婆仔屋文化區(qū)內,乍現一間專賣葡國手工雜貨的小店,專賣奇趣罕見的葡萄牙日用小品,滿室懷舊味道。深信格調貨物不會出自庸俗主人,果然,這里的老板竟是一對明星夫妻!
lvo和Margarida,一個是導演一位是演員,在葡萄牙相當知名;但兩人卻愛上澳門的“異國”生活,婚后決心放下事業(yè)定居于此。聊為寄情,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間小店;Margarida還特意走遍葡國不同省份,專挑獨立工作坊的手作產品出售,“我想帶來能真正代表葡萄牙的小手信,店內的罐頭、牙膏肥皂、玩偶飾物,全是葡萄牙人的集體生活回憶。”
店內最熱賣的,要算連正牌娜姐都指定入浴必用的Ach Brito手造香皂,Margarida力贊用后女兒香久久不散;lvo在旁搭嘴說:“早前有香港明星來買過,伙計說她是豪門名媛、產子后夸張得全公司派利是呢!”原來真的人以群分,惺惺相惜!也對,買走一小塊葡國香皂紀念旅程,還是在毫無靈魂的世遺建筑外殼到此一游,到底是品味的分野。
要把澳門的創(chuàng)意推廣出去!
說是發(fā)財立品也好,說是產業(yè)增值也罷,近年澳門真的不甘心只靠賭臺吃飯;政府樂于扶持本地的原創(chuàng)品牌,新生代的設計人也就乘時而起。
今年初,打正旗號以Desing in Macau掛帥的品牌MOD現身,將Ribs、貓空間及澳門佳作等從前只于藝墟里流動的零售出現的本土創(chuàng)意單位,集結包裝推廣!
大三巴下匯聚本土頂尖創(chuàng)意
身為濠江設計界的中堅分子,小良直言“Design in Macau”的概念其實很早已經開始,在業(yè)內打滾多年的他,對發(fā)展本土創(chuàng)意產業(yè)早有見解,“澳門創(chuàng)作人最欠缺的是發(fā)表平臺:但游客那么多,而手信的概念卻只停留在杏仁餅和豬肉干,不是太浪費本地設計人才?”深信應有更多好物能代表澳門,小良同拍檔申請將大三巴旁的小黃屋改建成澳門創(chuàng)意手信的“基地”,自組團隊,也網羅獨立的設計單位,拉大隊開店。
MOD內過半商品都出自澳門設計界,單講創(chuàng)作團體已經超過20個,包括嶄露頭角的品牌“貓空間”、“Ribs”及“Lines Lab”等。“在澳門政府支持下,我們以超便宜租金在大三巴下開業(yè),同時也為其他獨立創(chuàng)作人提供一席之地。”最近MOD更自家創(chuàng)作地標磁石及T-shirt系列,取材均來自本土節(jié)慶如哪咤誕、受難節(jié)等;論獨特性,絕對吸引過抄完又抄的那些老掉牙創(chuàng)意系列游客Tee!
臺妹的手作收容所
MOD大賣潮流觸覺之際,同樣是賣本土原創(chuàng)品的手作人,一樣有聚腳樂土;大三巴幾條街以外,就有一所手作小天地,這里當家的,竟是個臺灣女生!
蔣禎紜,人人都叫她Hope,是從臺灣來的劇場編導,4年前因工作來到澳門,發(fā)覺這里的“懶惰”和她一拍即合,于是留下來發(fā)展,“反正這邊演話劇也是有的;租個地方擺擺劇場用品,自己睡在里面就好。”見劇場不少手作道具,往往演過一次就要丟掉;Hope不忍浪費,便索性將貨倉變成鋪面,當起老板來。
漸漸地,來買手作的人多了,連帶手作人都將作品拿到店內去寄賣:藝墟不常開,小店也樂于做收容所,“多點飾物、擺設等小東西,鋪頭也更有看頭;只要是親手制作的,這邊就無限歡迎!”也好,以后到澳門即使錯過了藝墟,也可以來這個收容所走走。
后話
大賭場外的小澳門
講起澳門,總是離不開博彩;但本次接觸的本土新生代卻說,賭場暴富真的和本地人沒什么關系。若真要說賭臺有什么“功勞”的話,不如說它吸引了更多觀光客:人流大了,才造就小店的生存空間。小鋪能獨立于庸俗的賭場之外;在以賭創(chuàng)業(yè)興家的小城中,這份不卑不亢的勇氣,本身就是放手去賭一把,實在值得跟這么多位老板說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