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網絡名人):我覺得高考已經變成民俗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作文,已形成固定風俗。每到那一天上午,大家都歡欣鼓舞,翹首以待,隨著一道道作文題從考場里泄露出來,所有人不時發出驚嘆或鄙夷,午休時間在各個平臺興奮地討論,然后從下午開始,比春聯還多的各類作文紛紛出籠,次日各大媒體開始盤點……
蔣方舟(作家) :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沒什么意思的道德文章。只有廣州的“最好的時代”好些,有視野,有縱深,有思辯。
霧滿攔江(作家): 國外高考作文題:法國:對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系?英國:哲學只是提問而并不回答,為什么學習它?美國:出名的人抱怨說名聲是負擔,你認為是出名的人幸福,還是不出名的人幸福?美國:改變自己的態度比改變環境更有利嗎?德國:對Barock(巴洛克)文體類型的詩進行比較和分析。
朱亞文(演員):回想十年之前,針對高考,有故事的學生總是不被看好,因為叛逆與厭學是他們身上常年的標簽,今日回想,高考確實是一次挑戰,但不是唯一的挑戰,或者說不是我鐘情的挑戰,走過之后才明了,尋找自己熱愛的未來更加重要,為此忘情一搏,別人眼中的結局又算得了什么呢?
潘長江(藝人):清水還是濁水:兩條魚在河里游泳,老魚問小魚:河里的水質如何?小魚說:我不知道水質是清澈還是渾濁。生活中亦如此,我們一成不變的環境中生活越久,就越難分辨環境的好與壞。所以我們應該嘗試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認識更多的人,以見聞來豐富自己的認知,以免做了淺薄的井底之蛙而不自知。
陳少華(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解讀廣東高考作文,兩則材料,在思想內容上關注理想,立足當下,各有側重,不論是選擇生活,還是被生活選擇,都有涉及有理想,關注現實,奮發向上的人生觀,每個考生對此都會有自己的思考,我覺得這樣的材料作文是合適的。
包小柏(藝人):這個觀點(人應隱藏于音樂背后)太過極端了,為什么人要隱藏于音樂的背后?人要是需要隱于音樂的背后,何必還需要登臺演出?直接出CD就好了嘛!這都是偏執觀點。音樂可以代表一個人,但絕不能代替一個人。
索木東(媒體主編):高考作文的根本問題是:我們的高考作文,要求和命題初衷、批判標準,都是和數學公式一樣的命題作文,一樣的有標準答案。而不是和文學有關的創作!——說到底,教寫作的老師,有幾個自己搞寫作的?!評卷的老師,有幾個涉獵文學的?!
江岷欽(臺灣實踐大學教授):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題目:《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比后現代還后現代,與傳統明顯有別。據白化文先生所載,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目是《夢游清華園記》,另附陳寅恪先生所出對對子小題,上聯“孫行者”,求對句。當時全場僅一人對出,所對為“胡適之”。作對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周燕蓀先生。
胡海泉(歌手):藝術呈現方式沒有絕對,所以也不應該分對錯。材料中這位音樂家的觀點,正是體現了她對這門藝術的尊重,但絕對不能代表所有音樂人、藝術家的觀點。穿著樸素也許是為了烘托某一類型音樂的呈現,而華麗的裝扮也有可能是為了與音樂本身的氣質相匹配。
陳思思(歌手):我尊重這個音樂家。其實音樂是魂,演奏者是體,最好的藝術應該是魂和體的統一,視聽享受也很重要。比如5月20日我在香港舉辦的演唱會“我愛你·香港”,舞臺燈光服飾都很美,這些東西并不能掩蓋我的歌聲,反而兩者是相得益彰的。
游鴻明(歌手):隱沒在音樂背后,應該指的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如何經營一些表面的東西上,我覺得這位音樂家說的是對的,做任何事情,包括做音樂,都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