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秋目的后記,是春季的伏筆。
——題記
一
目光在屏幕上游移,震驚地游移,不安地游移。
秋日已過,春季尚遠。這寒冬的確令人倍感刺骨。人們常懷念秋的黃葉,春的落英,夏的綠蔭,對冬的凄寒確是少有喜愛之情。冬是寒苦的。
但眼前的消息,卻更令我的心為之一涼。
屏幕上的新聞,是幾個大學生跳樓的慘劇。遺書中他們寫道:“我們活在寒冷的世界,人際的冬天。我們太失敗,已沒有勇氣站起。或許天堂會溫暖些吧。”
因為生活中的挫折、人生中的寒冬,這幾個風華正茂的學子就這樣早早地離開了,奔向了那或許并不存在的“春天”。
心中為其惋傷,卻也暗想:如果沒有冬天呢?
二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早年的李清照,生活優裕,飽覽詩書,品一壺香茗,掬一把清泉,賞一曲新詞,書一首情詩。她與丈夫過著幸福的時光,沉醉于詩書,忘我于器畫,恣情享受著那明媚的春日,數著多姿的花瓣。
但她的寒冬卻來得突然,來得措手不及。
國家衰亡,家園覆滅,連丈夫也亡故了。這冬天對于李清照來說,寒入骨髓,刺人心扉。
凄凄慘慘戚戚。
但她沒有被嚴冬冰住手腳。過去的她同丈夫一起在湖上泛舟,如今驚濤駭浪更兇惡,她孤身一人,卻也一樣堅強地把持船槳,獨自對抗無情的冬天!
她開始改變文筆,將自己的悲痛與憤懣全部傾注于她的詩詞。她將那冬天的刺骨寒冷通通扼殺在了那些悲壯激憤、憂國憂民的愛國詩詞中!易安的冬天消亡了,一位愛國詞人、一位偉大的民族戰士誕生了。
三
這位老人從未想說自己擁有過春天。
海明威筆下的他似乎一輩子都與船、海為伴,搏斗著兇惡的浪濤,獵殺著可怕的白鯊。
浪花就像雪花,他似乎一直在與寒冬做著斗爭。
老人抓著繩索,盡力不讓自己抽筋。他幾乎一天沒有合眼了,眼下這條魚的確很有力。老人盡力扯著,他知道自己多堅持一會兒,這條大魚就會越加疲憊。
老人從不盼望著安逸的春天,他在與冬日的搏斗中早已無畏這嚴酷的寒風與冰雪。
海浪是他踐行人生目標的動力,冬天是他挑戰困苦的風標。他叫著,喊著,斗爭著,拼搏著。
他知道,冬天正在過去,春天終將來到。
四
抽回思緒。
屏幕上的新聞仍在閃爍,但冬天卻不再那么可怕。
如果沒有冬天,就沒有了肝膽向國、青史留名的李清照;如果沒有冬天,就沒有了挑戰命運、搏擊困苦的老人。
如果沒有冬天,就沒有了秋日黃葉成霜的續筆,更不會有來年的鳥語花香。
我輕輕合上電腦屏幕,看著窗外的冬景。
冬日肅殺。
堅持。
拼搏。
春暖花開。
點評:
這是一篇寫得一波三折的文章。
從看到電腦屏幕上不堪忍受“寒冷”世界而跳樓的大學生寫起,似乎在表達“如果沒有冬天,多好”的情感。接著從現實切換到古代,李清照的登場,似乎讓人感覺到小作者也不是在肯定冬天,而是在為李清照的人生而感慨;而當文學形象——“老人”戰巨鯊的凸現,終于讓讀者感受到小作者對冬天的情感分量。最后,再回到文章開始時的電腦屏幕,小作者對所寫兩則例子的概括,對人生冬天的評判,對社會冬天的認識,便清晰可見。
如此價值取向的一波三折的呈現,充分展示了小作者的藝術匠心。
(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