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膠囊 一石激起千層浪
2012年4月,央視對非法廠商用皮革下腳料制造藥用膠囊進行了曝光。修正藥業等9家藥廠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的重金屬鉻含量超標,其中超標最多的高達90多倍。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全國所有的膠囊藥品生產企業按照企業全覆蓋、品種全覆蓋、產品批次隨機抽樣的原則,對藥用明膠和膠囊進行抽驗,結果不出公眾所料,后來又檢出十多家企業的幾十批膠囊鉻超標。實際上,早在2004年央視就曾報道稱,一位商販表示,阜城的膠全是工業膠,但是90%的全用來生產吃的了。但是,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阜城縣只是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集中治理整頓便結束,相關部門沒有進行深入追究和全國性的查處,如今終于結出了苦果。
“問題膠囊”的沖擊還波及到了食品,因為明膠除用于軟硬膠囊等藥用輔料外,還廣泛應用于糖果、果凍、奶制品、肉罐頭等食品。既然毒明膠如此多地用于標準很嚴格的藥品中,那么,糖果、果凍、奶制品、肉罐頭等廣泛使用明膠的食品中,是否也存在著鉻超標現象?現在全國的相關食品生產監管部門正在加強檢查,并要求食品生產企業也要嚴格自查和承諾不使用工業明膠,究竟情況如何還要看檢查結果而定。
不僅僅是工業明膠,工業堿、工業酸、工業漂白劑、工業潤滑油等都不允許用于食品中。
明膠并非酸奶的主要危害來源
這次央視對用皮革下腳料制作藥用膠囊的曝光,使人聯想到2012年4月間“不要再吃老酸奶,內幕很可怕”、“哪天你扔了雙破皮鞋,轉眼就進你的肚子了”的相關微博,當時在網上引發熱議,上萬網友轉發評論。盡管那條微博后來被刪了,但各大乳品企業還是紛紛表態:旗下的酸奶、老酸奶等產品全部添加食品級明膠,這些原料均符合國家標準,供應商也有國家認可的資質。也有企業說: “我們不用明膠,而是用果膠。”專家也說法不一,有的說:“知名品牌沒有必要為了節約這一點成本就使用工業明膠。”也有的說:“不排除企業的采購員工為了撈外快、拿回扣,故意采購工業明膠以次充好。”消費者又迷惑了,究竟老酸奶有沒有問題?
將工業明膠添加在食品中肯定是違法了,因為它早已被列入“黑名單”了,在衛生部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就有它的名字。2006年,衛生部出臺了《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目的之一就是強調禁止使用制革廠鞣制后的任何廢料生產食用明膠。
根據國家規定,食用明膠是可以添加在酸奶類產品中的,不過,所有企業生產的老酸奶中究竟有沒有添加工業明膠,還是要靠事實說話,任何推測都是蒼白無力的。
從危害評估角度來說,酸奶中規范添加明膠這種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并沒有危害,但如果添加的是工業明膠當然有危害,但危害究竟有多大,還需科學評估認定。工業明膠中的有害重金屬的種類和含量都與危害程度有關。不過,從歷來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情況來看,明膠一類的增稠劑并不是酸奶的主要危害來源。
酸奶類產品安全質量的主要問題首先是微生物,有些小企業生產的酸奶中大腸菌群嚴重超標,消費者食用后容易得腸道疾病;其次,酸奶是需低溫流通銷售的產品,冷鏈溫度必須始終保持在4~6℃才能滿足標注保質期的要求,然而,不少地方的流通銷售冷鏈存在“斷鏈”問題,在流通、銷售一直到消費者拿回家的過程中,尤其在夏天,酸奶溫度有時會超過15℃,時間長了就會有細菌性危害隱患;然后是添加劑問題,如國家標準規定純酸牛乳、調味酸牛乳中不得檢出山梨酸(防腐劑),但仍有部分企業的產品中山梨酸含量超標;最后是酸奶的奶源質量問題,有少數酸奶產品的脂肪、蛋白質和非脂乳固體含量不合格,可見奶源質量差,做出的酸奶一定是劣質的。
老酸奶、普通酸奶有何區別
有的老酸奶價格是普通酸奶的2倍以上,價格這么高,是不是營養特別好?
其實,目前的國家標準中根本沒有“老酸奶”一名,所謂的“老酸奶”也是生產企業提出的一個商品概念,把傳統制作酸奶的概念引入了現代的工業化產品中。自青海的老酸奶一炮打響后,各地乳品企業紛紛推出“老酸奶”。
傳統方法制作的老酸奶與工業化生產的“老酸奶”是有區別的。傳統方法是將消過毒的牛奶、糖和菌種加到容器中,經保溫發酵,不需使用任何凝膠劑,牛奶就會變成凝固型的酸奶,但如用力攪拌,酸奶的凝固狀態會變成液態,這才是真正的老酸奶。而現在超市賣的所謂的“老酸奶”,是在鮮奶中加入菌種、調味劑和明膠一類的增稠劑攪拌后,分裝在塑料罐中單杯發酵,達到均勻凝固的狀態。
為啥要添加增稠劑呢?如果不加增稠劑,如傳統老酸奶做法,塑料罐里的酸奶在運輸和銷售時由于晃動震蕩,就會破壞均勻凝固的狀態,甚至變成液態。所以,工業化生產的“老酸奶”不得不加明膠、果膠、瓊脂、卡拉膠等食用膠作為增稠劑,以防止酸奶的凝固態在流通銷售被破壞。可見,加不加增稠劑是傳統老酸奶與工業化“老酸奶”的區別。不過不用擔心,這些膠都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相對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