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預計:中國2050年前后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以農業現代化為主題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 2》5月13日在京發布。報告預計,中國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農業現代化,達到上世紀60年代農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達到世界農業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2008年,中國谷物單產、水稻和小麥單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玉米單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約為美國和日本的1%。中國農業發展,“一條腿長”(谷物單產高),“一條腿短”(勞動生產率低)。
報告分析指出,2008年中國屬于農業初等發達國家,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于中國現代化水平。中國綜合農業現代化指數為38,排世界第65位。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專家座談會上,《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主編、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說,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人口、土地、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業生產率、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生態移民、農業生態安全等。
專家們就中國農業現代化提出深化農業科技改革、深化農業金融改革、深化農業水利改革、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新農民培訓計劃等1 5條政策建議。
報告還提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三大戰略重點:提高農業效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包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綜合生產率、農業集約化程度、農業科技投入比例,使畜牧業和有機農業比例上升,并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
報告建議研制《中國人營養指南》,并提出了中國人每天的參考食譜:六兩糧食四兩肉,六兩蔬菜一兩油,一兩雞蛋二兩魚,半斤水果一斤奶。“根據家庭結構特點,不同家庭的食譜可以有所調整。”何傳啟說。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現代化科學”,10年來研究出版了16部《中國現代化報告》。根據這一理論,第一次農業現代化是從傳統農業向初級現代農業、從自給型農業向市場化農業的轉型,特點包括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機械化、良種化、水利化等;第二次農業現代化是從初級現代農業向高級現代農業、從工業化農業向知識化農業的轉型,特點包括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生態化等。兩次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綜合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市場化、機械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的協調發展。
(新華網)
我國將于年底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5月7日召開全國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蓋工作動員視頻會議,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
據悉,截至今年3月底,納入國家試點的1914個新農保試點縣、1902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保人數達到3.43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9543萬人。
在國家試點的基礎上,還有18個省份的345個縣自行開展新農保試點,11個省份的181個縣自行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16個省份已經實現制度全覆蓋,10個省份統一實施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加上地方自行試點,總參保人數達到3.76億人,其中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人數1.07億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說,今年一方面要繼續組織引導好已參保2億多城鄉居民繼續繳費,給1億多居住分散的城鄉老年居民按月發放養老金;另一方面,還要組織近40%的未納入國家試點地區開展工作,預計新增參保人數近1億人。
他強調,今年7月1日要在所有未開展試點的地區全面啟動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各地要高度重視,抓緊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新華社)
我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
近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
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采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同時,該基因芯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并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近年來,我國種業雖取得一定發展,但因起步較晚,品種選育和推廣水平較低,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據測算,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貢獻率為52%,而發達國家在70%以上;良種在科技進步貢獻率中占43%,而發達國家在60%以上。
去年4月,我國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將種業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要求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從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和提升三農工作的全局高度,對種業科技創新進行具體部署。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以農作物種業為主營業務的全國性“育繁推一體化”中央企業,中種公司以農業種植需求為導向設定育種目標,以高端育種平臺、一流育種人才和技術、全球種質資源為基礎,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實現育種資源集約化、育種流程工廠化、育種數量規模化、成果激勵市場化。
“我們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從經營規模和綜合實力兩方面進入全球種業前十,在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的國家戰略中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種公司總經理張學工說。
(中國農業信息網)
六部門開展凍豬肉收儲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有關部門目前正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變化,組織開展凍豬肉收儲工作,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
公告稱,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2012年第9號公告)。此次發布的預案,是對2009年初發布的《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的完善,健全了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信息監測統計發布制度,增加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快上漲的內容,提高了政府儲備吞吐調控市場的能力,既保護養殖戶、經營者利益,也兼顧了消費者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新預案的出臺,將進一步提高政府生豬市場調控的前瞻性、靈活性,對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今年春節后,受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影響,生豬價格持續走低。4月11日,全國生豬出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4.61元,豬糧比價去年以來首次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部分地方養殖戶出現明顯虧損。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啟動調控預案,發布預警信息,目前正在嚴格按照新預案規定,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變化,組織開展凍豬肉收儲工作,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維護養殖戶利益。
4月下旬以來,受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綜合作用,生豬價格跌勢有所放緩,但截至5月2日,豬糧比價已經連續4周低于6:1的盈虧平衡點,生豬生產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建議廣大生豬養殖戶根據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合理調整養殖結構,盡快促進生豬生產恢復平穩發展。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