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歐洲旅游手冊,你會被絢麗多姿的荷蘭所吸引。是的,荷蘭被譽為“郁金香王國”和“風車王國”,郁金香和風車早已成為荷蘭的標志。如果你去荷蘭旅游,就會在廣闊無垠的郁金香花田里,看見一個個迎風搖轉的風車,把美麗的田園點綴得別有風味,令人心曠神怡,悠閑不已。
“低地之國”
荷蘭,英文全稱(The Kingdom ofthe Netllerlands),中文譯作“尼德蘭王國”。但我們中國習慣稱之為“荷蘭”(Holland)——最早源于荷蘭國內兩個地區(即南、北荷蘭省)的名稱而得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尼德蘭”在日耳曼語中意為“低地之國”,原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于萊茵河、默茲河和些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小部分,但到后來,卻僅用于確指荷蘭了。
荷蘭位于歐洲西北部,西、北瀕臨北海,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國土總面積為41526(一說41864)平方公里,人口(2011年)有1685萬,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406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荷蘭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中央政府卻在海牙。
荷蘭“四寶”
眾所周知,荷蘭有“四寶”:風車、奶酪、木鞋和郁金香。
先簡單說說奶酪。荷蘭的奶酪聞名遐邇。不知荷蘭人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經荷蘭人之手制作出來的奶酪,能把那奶酪所特有的微酸與甜完美結合在一起,味道醇正,風味別致,誘人垂涎。荷蘭的奶酪品種多樣,多得讓你無法想象。荷蘭奶酪也像紅酒一樣分有等級,最貴的奶酪其價格之高會讓你瞠目結舌。大凡到荷蘭的歐美游客,一般都會捎帶些奶酪回去,既當禮品送人也留作自己享用。
再說說木鞋。在荷蘭,木鞋居于四寶之首,其地位可見一斑。木鞋成為荷蘭一寶,與荷蘭的光照期短、地勢低洼有關。荷蘭全年的晴好天氣不足70天,雨多潮濕,一般的鞋子濕后難干,聰明的荷蘭人便選中了木鞋。木鞋不怕水、不怕濕,而且耐磨難朽,既方便,又實用,還便宜。荷蘭木鞋種類繁多,不同的木鞋有不同的用途,干不同的活也就穿不同樣式的木鞋。下地干活、庭院勞作乃至室內打掃都穿不同樣式的白楊木鞋。荷蘭人不僅穿上木鞋干活,而且把木鞋制作發展成一門半機械操作的工藝,木鞋也成為了荷蘭的旅游特色產品。
還要說說郁金香。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花卉出口國,其出口的花卉占據著世界花卉市場60%以上的份額,每年出口創匯達60億美元以上。而荷蘭的花卉,最最出名的非郁金香莫屬了。
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荷蘭人非常喜愛郁金香,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每逢集市、花展,郁金香總是充當主角。荷蘭的氣候非常適合郁金香生長,加上荷蘭人的精心、精明和辛勤耕耘,致使荷蘭郁金香的品種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優良,從而享譽全球。據說,荷蘭的種苗公司擁有郁金香品種高達上萬甚至十多萬,幾乎可以滿足客戶在顏色、形態、大小、開花時間等方面的任何要求。荷蘭人種植郁金香,都是成片的。每當郁金香開放的季節,你在荷蘭的田園里放眼望去,那一片片色彩各異、鮮艷奪目的郁金香煞是美麗,真的是要把人給醉死了!
現在要說到風車了。風車原為荷蘭人首創,它是基于荷蘭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為著迎合荷蘭的水力利用和磨坊工業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荷蘭一年四季盛吹西風,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另一種動力——風能。這是上帝給荷蘭的一個補償。原先,荷蘭的風車僅用于磨粉之用。后來,風車的運用得以擴展(如用于鋸木和造紙等),到了十六、七世紀,便對荷蘭的經濟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前面說了,荷蘭是個“低洼之國”,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僅僅八九百年前,荷蘭還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湖泊攤地。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發揮堅忍不拔的精神,長期與海搏斗。一方面,在海岸邊大筑堤壩攔住海水,硬是在濤濤海浪中圍造出一個“風平浪靜”的生存環境。幾百年來,荷蘭人修筑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另一方面,荷蘭人圍海造田,向大海要土地,真是壯志凌云。到了在13世紀,荷蘭人就開始筑壩攔水,圍海造田,增加土地60多萬公頃。從那時至今,據統計,荷蘭國土的18%(一說1/3)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展現出荷蘭人民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而在荷蘭人與大海搏斗的不懈努力中,風車發揮了卓越的作用。正是在建筑圍堤、與海爭地的斗爭中,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抽水風車,并很快得到了普及。荷蘭人筑壩攔水、圍海造田當中被攔在圍堰內的海水,就是用風動水車抽干的。歐洲流傳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類,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如果沒有這些高高聳立的抽水風車,荷蘭人就無法從大海中爭得近乎國土面積1/3(一說近1/5)的土地,也就沒有荷蘭奶酪的盛名和郁金香的芬芳。所以說,在荷蘭人民長達幾世紀的圍海造陸偉大工程中,荷蘭風車立下了汗馬功勞。說它功勛卓著,那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荷蘭風車種類繁多,多姿多彩。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18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12000架,每臺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磨谷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從而保障了全國2/3的土地免于沉淪和淪為魚鱉的威脅。
荷蘭人對風車懷有特殊感情,將風車視為幫助他們發展的“功臣”,因而確定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風車日”。這一天,全國的風車一起轉動,舉國歡慶。目前,荷蘭大約有2000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筑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今天,盡管風車并不實際運用了,早已失去往日的輝煌,但它仍是荷蘭的“國家商標”,仍然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這是因為:一來風車的存在為荷蘭的旅游業增光添色,大大提高了荷蘭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二來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青睞。
在荷蘭,保存風車較多的一個地方叫“小孩堤坊”。有一個故事流傳甚廣,說的是曾有一個小男孩,眼見海堤上出現裂縫,海水滲入,他擔心村子會被海水淹沒,便用手指頭塞住堤坊,從而救了全村人。如今,這個地方還保留了19部風車,成為荷蘭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夠看到風車,還能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荷蘭婦女。
[作者簡介]
程宇航,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