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一些農行、信用社員工到鄉村農戶家辦理業務和開展信貸資金調查,喜歡擺“官”架子,沒有一點“土味”。一部小車開進村,一身名牌人家門,一雙皮鞋到田頭,一口“官腔”問民情。農民們說,和這樣的農村金融干部在一起無形中有種距離感。因此,他們見到這樣的農金干部只好敬而遠之,更不愿把心里話說給這樣的農金干部聽。他們還是喜歡那些“頭戴一頂草帽、身穿一身便裝,腳下一雙解放鞋,進村人戶狗不叫”有點“土味”的劉彥彬式的農金干部。這樣的農金干部看起來就像是老熟人、老朋友,心里就覺得很貼心。
在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三農”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也涌現了許多新農村建設的新人新事。“三農”的發展、變化,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境……鄉情民聲,需要借由農金干部之耳目、之工作,去擔當“三農”解困之責,創新金融服務,加大新農村建設支持力度。但是,如果農金干部帶著“官氣”下鄉村,在農民群眾面前擺官架子,坐在板凳上怕掛爛衣服,走到田頭上怕曬黑皮膚,下地怕臟,爬山怕累,這樣就會無形中與群眾拉開距離,農民朋友又怎么會和你說出真心話呢?農金干部下基層、轉作風、改態度,就是要深入農民群眾,了解“三農”的社情民意,幫助解決“三農”的實際困難。這就需要農金干部丟掉“官氣”,保持“土氣”,真心實意地走進田間地頭、農家庭院,像親朋好友或鄰居似的和農村群眾議民情話農事,必要時還應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只有以普通老百姓的姿態出現,農金干部才能加深對“三農”了解和農村群眾的理解,增強信任,建立感情,提升溝通能力。溝通是有效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必要途徑。只有通過心貼心地溝通,才能準確地把握“三農”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慮,摸準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脈搏,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然,“土”和“洋”是相對的。這里提倡“土味”,絕不是要求農金干部放棄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辦公條件,一味作秀式地追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陳舊的落后的工作方式。況且,現在農民群眾自身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農村早已告別了刀耕火種的落后年代。這里提倡“土氣”的目的,是要提醒農金干部下鄉服務“三農”時要轉變作風,改變態度,樸實無華,保持同農民群眾的親密聯系。用心貼心的實際行動,實現同農民群眾感情上的近距離,甚至“零距離”接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黨和政府的農村金融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的民生利益關系拉得更近一些,更緊密一些。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聽到農民群眾的心里話,從而真正達到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目的和要求。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農村金融干部要自覺拜農民為師,從農村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料養分,從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吸取智慧力量,在服務“三農”實踐的學習中不斷增強自身農村金融工作的才智。這也是農村金融界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上世紀二十年代,青年毛澤東在湘潭、湘鄉等地考察,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三四十年代,費孝通先生進行鄉野調查,相繼寫出《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學術經典。可以想象,如果他們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誰又愿意和他們進行交流呢?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論信息手段如何現代化,都代替不了對國情的了解,都離不開對社會實踐的參與。邁開雙腿走下去,放開身心沉下去,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事。只要身心都深入下去,每一位農村金融干部就會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在鄉村這片沃土,農村金融戰線廣大員工只有帶著“土味”下鄉,扎根農村,深入群眾,服務“三農”,以卓有成效的農村金融工作業績,匯聚起推進“三農”金融服務水平的強大力量,才能不斷開創新時期農村金融改革和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簡介]
黃小清,胡麗琴,農行江西省吉水縣支行。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