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的時節,閑情慢步在老區鄉村的田間地頭,到處可以看到人們春耕忙碌的身影,從老區農民那熱情洋溢的臉上,大家可以親身感受到老區農事帶來的驚喜“三轉變”。
變“單兵作戰”為“抱團發展”
“農業種養最大的風險是市場風險,現在惠農政策真好,我們這些種煙戶只管把煙種好,不必再為市場經營風險這塊擔憂,賣煙這塊我們放心交給煙草站就行!”上梅鄉上梅村種煙大戶占國鋒樂呵呵地對筆者說。據了解,近年來,許多老區農民依托煙葉協會、養殖協會、竹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平臺,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業服務體系,利用“協會+農戶”、“企業+農戶”、“中介+農戶”等多種組織形式組成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抱團發展,為農民種養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服務,有效地解決和克服了過去“單兵作戰”所帶來的困難和問題。
變“經驗談”為“科技迷”
在許多老區農村信息站,每天一大早,就有老區農民拿著筆和紙急匆匆地來到,打開電腦尋找和記錄著有關農作物種植技術及供求信息等。為了把農業科技知識最大限度地推廣到農民當中去,有些老區鄉鎮農技站每周還編制了“農事簡報”宣傳材料,及時介紹農民急需的知識,解答農民朋友詢問,并及時把這些知識在村務公開欄里公布出來。如今,老區農民一有空就忙“充電”,學科技,用科技,不再大談特談經驗如何如何地豐富,把式如何如何地熟練,華麗轉身為科技型農民。
變“單一種植”為“特色種養”
站立在田間地頭,佇足遠望,許多田地種植的農作物很雜,大多種有兩、三種農作物,細問農友求解惑,原來是“單一”種養模式被不斷刷新。果林地套種玉米、花生、大豆,蔬菜地套種西瓜,稻田養魚,蓮田養螺,竹林里散養土雞……聽了之后,不禁為這田野間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感到高興。據悉,“花樣種養”比以往單純農作物,每畝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為有效發揮優勢,特色種養把農業與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相關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
汪東峰,福建省武夷山市老區扶貧辦。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