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水泥路穿村而過,一汩汩清泉直達農家庭院,一棟棟小洋樓別致明亮,一張張笑臉溢滿幸福……芳菲四月,徜徉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昌,處處生機勃發,春潮涌動。近年來,廣昌縣以扶貧開發統領農村工作全局,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一五”期間,全縣貧困人口減少5.6萬人。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423元提升至3545元。
整村推進換新顏
走進驛前鎮有廣昌“蓮花第一村”美譽的姚西村,昔日的低矮茅草屋、破舊的豬牛欄已不見蹤影,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幢幢寬敞明亮、白墻黛瓦的磚木結構民居和一些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磚混結構的小洋樓。蓮田里,村民搶抓時節忙著新蓮移栽,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繁榮的美好景象。村民姚金寶感慨激動地說:“是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改變了我們的村莊面貌,使我們擺脫了貧困,過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按照新階段扶貧開發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2010至2011年,縣扶貧部門依托姚西特有的蓮海資源,在姚西村投入扶貧資金48.5萬元,同時整合水利、交通、建設等部門資金300余萬元,硬化公路2公路,修建水渠2000米,鋪設游步道2193米,并實施了村落房屋“穿衣帶帽”、安全飲水、電路改造等工程,聚力打造姚西蓮海景區,有效拓寬農民增收路。現在該村已形成了以白蓮為主,澤瀉、養蜂、旅游、勞務等相結合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成為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姚西村的變遷只是廣昌縣大力推進整村扶貧開發的一個縮影。2006年以來,該縣在59個重點村累計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實施農村組公路改造、教育、衛生、水利等項目300余個,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經濟發展基礎。
移民搬遷奔富路
“都是托了黨的恩情、政府的福,才讓我們有了今天這幸福的生活!”聽說采訪,塘坊鄉池源村橫塅新村村民劉芳財忙拉著筆者來到他家剛落成不久的新房參觀。筆者看到,冰箱、液晶彩電、家庭影院、電腦、摩托車等一應俱全;衛生間、太陽能配備齊全。整個新房設計、裝修、家居現代風格濃郁,一點不比城里差。
劉芳財以前的居住地叫草坡山。草坡山,路窄坡陡,當地方言“上山穿鞋,下山提鞋”是最為形象的描繪。地里種出的糧食產量不及山外的一半;想發展特色養殖業,總是擔心養多了賣不出。自下山搬到橫塅新村,劉芳財一家的生活全新改寫。夫妻倆流轉了20畝地種蓮、種煙,還養豬、養雞,光生豬養殖一項,年獲利就逾七萬元。這幾年,他家年均收入都在十萬元以上。
近年來,廣昌縣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整體搬遷、分類安置、部門支持、配套實施的原則,以集中安置和投親靠友分散安置相結合、有土安置與進城經商務工安置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對居住在深山區和受到威脅的地質災害區群眾逐步實施整體搬遷移民扶貧。為消除下山移民思想顧慮,拓寬這部分群眾的增收渠道,實現“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富裕”目標,該縣從項目、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加大后續扶持力度。目前,9000余深山群眾通過移民扶貧工程走下山,遠離了地質災害危險,實現了安居樂業。
[作者簡介]
陳勇貴,江西省廣昌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