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歷史,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八一起義發生地,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升起的地方”,被譽為“英雄城”;
南昌有輝煌,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被稱為“江南水鄉”;
兩江環繞、碧湖點綴、西北青山靠,有著“世界動感都會”之稱的南昌還有夢想:以扶貧開發為抓手,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南昌的和諧、快速崛起作出新的貢獻。
2006年以來,在南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南昌市的扶貧開發工作按照國務院扶貧辦、省扶貧和移民辦“一體兩翼”的總體部署和“改善條件、提高素質、創造機會”的工作思路,按照開發式、參與式的扶貧方針,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水、電、路、校等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為重點,以發展扶貧產業為關鍵,以勞動力技能培訓為根本,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真誠關心支持和群眾的真心擁護。
南昌市扶貧辦主任符開輝稱,扶貧開發所取得的成績,無論對南昌城市來說,還是對南昌老百姓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在這些年中,人的努力與城市的發展出現了精彩的疊加。在南昌人看來,這種疊加是南昌的幸運,因為發展成果最終惠及的是人民。在扶貧人看來,這種疊加是值得欣慰的,因為自己見證并實踐了這個過程。
如今,兼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南昌打造成為“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的“天時”,又有“長江中游地區”被列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的“地利”,更有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人和”,南昌正大步邁入新的征程。
迎著挑戰 創新發展思路
符開輝介紹,南昌市扶貧開發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各級黨政領導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牽腸掛肚,經常沉到掛點村調查研究,走訪慰問,召開現場辦公會,協調解決脫貧致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王文濤在扶貧點調研時表示,要努力讓大家的生活過得更好。他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一個政府官員,一定要充分考慮如何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本著以民為本的理念,王文濤和他的團隊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貧困地區現狀,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而這樣的理念同樣成為了南昌市各級扶貧部門領導者的座右銘,大家同心齊力,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
為真正實現扶貧開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多年來,南昌市的扶貧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創新舉措,逐步完善、大力提升,扶貧模式特色初顯。
2003年開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列入了南昌市政府為民辦實事二十件之一。市四套班子領導每人都與一個貧困村掛點幫扶,市直各幫扶單位與一個貧困村定點幫扶,社會各界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如“希望工程”、“光彩事業”、扶貧捐贈和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等,特別是“百企幫百村”活動,已取得初步成效,“大扶貧”格局初步形成。
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南昌市“十二五”期間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將市直各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情況列入全市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并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十二五”期間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建立了一個市領導掛點幫扶、市直單位定點幫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幫扶的工作新機制。
在南昌采訪,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感謝”。扶貧開發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溫暖了老百姓的生活,百姓心里也裝滿了感激。展望未來,我們對南昌的美好明天充滿希望!
統籌推進 改變村鄉面貌
扶貧村普遍位于邊遠的濱湖或丘陵地區和環市境周邊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底子薄。農村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和公共產品的相對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綜合質量的提高。
符開輝稱,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是“一體兩翼”的主體,是扶貧開發工作的切入點。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自2006年以來,南昌市共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70個。其中南昌縣15個、新建縣19個、進賢縣18個、安義縣13個、灣里區5個。
五年來,7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共實施各類扶貧開發建設項目768個。重點村道路建設成效突出,繼2006年實現了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后,目前重點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達90%;重點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得到良好的改善,70%的重點村用上了干凈水;重點村小學全部實行維修、改造,無危房,大部分新建了教學大樓。培訓農民3.9萬人次,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迅速提高,貧困勞動力有序轉移,增收顯著。
蔡家村地處南昌縣塘南鎮東北部,是江西省“十一五”期間扶貧開發重點村。作為貧困村,如何進一步改變貧困面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既是上級有關部門的殷切期待,也是該村“兩委”干部牢記的工作重任,更是貧困百姓的共同心愿。
2006年全村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根據實際,共同研究,制定規劃,全面有效的推進扶貧各項事業發展。截止目前,全村農民人均收入為6936元,比2005年的1280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40.21%;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分別形成了蔬菜種植主導產業和黃鱔養殖特色產業;農村社會環境安定和諧,扶貧期間,全村實現了無重大治安刑事、糾紛械斗、群眾上訪事件。
蔡家村村長陳海根笑著告訴記者,扶貧整村推進在蔡家村的實施,極大改變了村里的貧困落后面貌,現在全村群眾都吃不愁、穿不愁了,日子越過越有味。截止目前,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18.2公里,村里主干道硬化率達到100%;完成了近7000米的流灌渠道護坡,徹底改變了從前旱不能灌,澇不能排的狀況;完成了4座7.5千瓦電站改造,極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村“兩委”堅持把基礎建設和產業調整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突破口,同時還積極謀劃全村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讓廣大群眾享受更多實惠,在不增加農民群眾負擔的原則下,辦了一系列惠及群眾生活的實事。
蔡家村的變化只是南昌實施扶貧整村推進后鄉村發生巨變的一個縮影。盡管停留時間都不長,但記者一行在蔡家村等地能深刻地感受到健康、陽光、文明,正在重塑著貧困百姓的生活方式,他們想要脫貧致富的渴望始終存在,它在底層、民間,在鄉土、草根,生生不息,綿綿不絕。
產業培植 增強造血功能
符開輝表示,做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不僅要靠“輸血”,關鍵還要靠“造血”。發展壯大扶貧主導產業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轉變的必然舉措。
為鼓勵貧困農民依據各地特色發展種養業,南昌市扶貧辦制定了《南昌市發展扶貧主導產業的獎勵辦法》對參與主導產業發展的貧困農戶實行獎補。
同時,積極引導重點村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傳統技術、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收益好、見效快、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主導產業。堅持“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的原則,讓貧困村農民自主選擇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提供項目資金扶持和技術服務,穩扎穩打,開拓致富新渠道。
通過扶持產業發展,南昌市扶貧開發重點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2300元增長到2010年的6254元,凈增加3954元,增長172%;貧困人口按同口徑相比從2005年底16萬人減少到目前8.5萬人,下降47%。許多昔日的落后山村搖身變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如今,幾乎每個村都擁有一至多項扶貧產業發展項目,已基本形成水禽(鴨、野鴨)、特種水產(鱔、蟹)、草食畜禽(羊、鵝)、水果、花卉苗木、茗茶、蔬菜、食用菌、黑芝麻、生豬等十大主導產業,自主創業農戶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此外,南昌市扶貧辦還通過扶貧貼息貸款等經濟杠桿作用和資金扶持,引導扶貧龍頭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企業參與貧困地區產業化發展。有效促使企業與重點村實行了扶貧主導產業對接,帶動重點村建設各類產業基地、各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以蔡家村為例,通過“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投資環境作保證”的招商引資政策,該村引進了南昌市玉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前來投資,建設蔬菜基地項目,總面積達1002.3畝。
碰上時鮮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蔬菜基地用工需求大增。為了確保正常種植和供應的開展,公司在保證正常生產的基礎上,積極雇請周邊農戶從事生產勞動,讓廣大農民從中得到實惠,實現共同富裕。
小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于新建縣厚田沙漠旁,在這里,只見生產基地內大棚連接成片,蔬菜鮮嫩蔥翠;田塊一望無垠,稻浪隨風翻滾;魚塘點綴其間,生豬膘肥體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根本不敢相信這里原先是風沙滿天,植被全無的不毛之地。在董事長魏道龍的帶領下,小洲人克服困難,不懈努力,全力打造“小洲農業”品牌。如今,江西省小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為一家集生豬飼養、特種水產養殖以及蔬菜水果種植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新型企業,不僅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成為中博會、“七城會”等農產品安全供貨商,而且積極帶領周邊村民出資投勞,參與其中,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小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后獲得南昌市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合作社、南昌市農業產業市級龍頭企業、無公害農業基地等榮譽,成為了南昌發展生態環保農業、打造農業產業基地的一個成功范例。
符開輝稱,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是扶貧開發之于歷史的意義。他在多年的扶貧實踐中發現,在貧困地區發展種養業,是農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徑,也是增強貧困農戶“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
都說“世界是平的”,南昌卻正在從這塊平地上崛起。南昌在經歷,也在表達,她在“扶貧開發”等關鍵詞里找到了創造自身價值的所在,從而先人一步、高人一籌地走上了一條極富南昌個性、南昌風格的脫貧致富之路。
小康社會,多少夢想,多少憧憬。如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已經開啟,讓我們矚望南昌,踏上新征程的又一個起點。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