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麗的“印度神私家花園”
印度,在古代中國人眼里曾經是一個遙遠的國度——天竺之國。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里,天竺之國被描繪為生長著“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的寶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天樂土。長久以來,這個地處我國西南方向的鄰國,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讓人難窺其真實面目。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印象,除了騎著大象的男人、眉心點著紅砂的婦女、到處散步游走的“神牛”(印度視牛為神,任其自由行走)之外,可能就是“貧窮落后”(盡管近些年里發展很快,被稱為金磚四國之一)、“等級分明”了,外加大城市里擁擠骯臟的貧民窟和無處不有的乞討(尤其是兒童和老人)的形象……
然而,在這么一個“貧窮落后”的印度,卻有一個地方被視為“印度神的私家花園”,被美國地理雜志和國際旅游手冊評為“世界十大人間天堂”,被游客描繪為流連忘返的“人間樂土”。這地方,就是印度28個邦之一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位于印度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占印度全國面積298萬平方公里的1.28%。人口占印度全國總人口12億多的3%,是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
喀拉拉邦風光綺麗,四季如春,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個藝術圣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著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天文學、喻伽經等古代經典的地方。邦內居民多信印度教(占3/5),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各占1/5左右,當地的傳統文化、宗教、習俗別具一格。如果你有幸來到這里,你一定會為熱烈奔放的卡塔卡利舞所陶醉,舞者身著絢麗奪目的傳統舞蹈服裝,伴著印度特有的音樂風格跳起遠近聞名的大象舞,令人流連忘返。
二、聲名遠播的KSSP
跨過歷史的長河,來到現代的印度,在現今的喀拉拉邦,吸引人們眼球的不僅僅是綺麗的風光、悠久的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了,更有令人稱奇的一組有著強烈反差的數字:
在這個人均收入只有區區三四百美元,絕對稱得上是“貧窮”的地方,卻有著極低的死亡率,出生率低于美國且還在迅速下降,人均壽命則接近美國和西歐水平。
在這個80%的居民均為農村人口的邦里,90%的人受過中等教育,婦女的識字率居世界先進水平。全邦3000萬人口分布在900多個鄉里,有5000多個圖書館,出版有3000多份報紙雜志,以至于每個鄉都有自己的報紙,并且派發到每家每戶。講到這種“高濃度”的文化現象,這里的人無不自豪地說:“在喀拉拉,沒有人不讀報,沒有人不談政治,沒有人不唱歌。”
這一系列讓人瞠目結舌的人文社會成果,均是在喀拉拉邦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的情況下取得的,因而被許多社會學家稱作第三世界發展的獨特模式。這個人均收入僅三四百美元的“窮鄉僻壤”,卻在人文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上達到了相當于人均收入2萬多美元以上的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實奠定喀拉拉邦人文社會進步成果基礎的,是一個名叫“民眾科學運動”(People's Science Movements-PSMs)的社會運動。
印度的“民眾科學運動”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的反封建、反種姓制度的思潮中,印度各地,特別是農村地區,興起了許多致力于破除迷信、推展現代科學意識的運動。“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Kerala People’s Science Movement-KSSP,簡稱KSSP)是其中歷史最悠久、活動最積極的運動之一。它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將一場單純的科普活動推向對全邦的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產生重大影響的運動。
KSSP的歷史可追溯到1957年。當時,一群熱心的科學家聚集在奧塔帕拉姆(Ottappalam)參與一個文學會議,決定出版一本關于科學的書,并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及其它兩本外文書翻譯成當地語言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
之后,另一群科學作家1962年在卡利卡特市(Calicut)舉辦了一個“科學作家論壇”會議,并決議成立“喀拉拉科學作家論壇”(Kerala Sastra Sahitya Parishad)。此為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的前身。
1967年,KSSP舉行第四屆代表大會,決定將分散的各個團體組成聯合組織,起草了會章,并于1968年正式登記成立為法律認可的機構。新的KSSP迅速將工作的中心由學校轉向廣大田野,向農民傳播科學知識。
KSSP成為群眾運動,1973年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眾教育。KSSP舉行了千余場巡回演講,講題包括“宇宙的進化”、“人類與社會”等等。1976年則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為中心主題,舉辦了1.2萬堂課程,超過100萬人受惠,講題包括“喀拉拉邦的資源”、“公共健康衛生”和“喀拉拉的農業”等。由于民眾教育的成功與規模的擴大,KSSP也開始聘用原本不屬于KSSP的人才來協助這一科學推廣運動。
除了演講與上課外,1977年,KSSP創新出類似嘉年華的民眾教育方式——嘉塔(Jatha)。KSSP的科學運動者下到喀拉拉各地,舉行長達37天的巡回演講。他們平均每天深入20-30個村莊。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KSSP成員便舉辦街頭戲劇、民俗舞蹈、展覽、書展、科學競賽等活動來配合演講,估計有50萬人參與。嘉塔(Jatha)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為喀拉拉人所津津樂道。
另一個KSSP民眾教育的創舉是“農村科學論壇”。在70年代中期,KSSP開始在最基層的鄉、村單位舉辦“農村科學論壇”,目的是在基層推展當地的發展計劃。
從民眾科學教育到政治行動,KSSP從1974年開始提倡社會革命運動,第一步是要反對富人使用科技來壓迫窮人;1988至1991年的第二階段運動則著重識字教育,并繼續動員基層民眾參與當地資源利用與發展的規劃。接著進一步就是大規模動員民眾參與喀拉拉邦的五年分權民眾計劃(1996-2001)。
KSSP看印度社會,是由兩個對立的階級所組成。大多數人過著貧乏窮困的生活,而少數人卻因大多數窮人的犧牲而越來越富有。KSSP認為“革命”就是停止、反轉這個不公義的制度。KSSP的策略是在基層中讓民眾得到力量,增強基層人民自我管理支配的權力。KSSP相信老百姓借著參與各種抗爭與發展活動,如健康、教育、能源、灌溉、土地與水資源管理等等,可以學習技術,發展潛力與自信,進而要求民主的政治參與。
KSSP最大的一次引導公眾參與環保運動,是反對在喀拉拉北部馬拉巴(Malabar)山區沉默谷(Silent Valley)興建水庫。這個水庫計劃在1973年通過,主要是用來發電。在1976年水庫正要動工時,中央政府的科學家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該水庫會嚴重影響喀拉拉-TamilNadu兩邦邊界整個山脈的生態環境。KSSP在1978年的年會上決定反對水庫興建計劃,組成一個跨學科的專家小組,聯合其它森林學、動物學、植物學、地層學等研究機構,一同到沉默谷地區做詳盡的田野調查。調查報告指出,興建水庫所能帶來的能源,跟其所造成的嚴重且長遠的破壞比較起來,根本微不足道;且單靠該水庫的水力發電,不足以提供喀拉拉邦南部所需的電力,如果太依賴該水庫,遇到降雨量不足的雨季時就有斷電的危險。因此,KSSP開始了漫長而大規模的民主運動,在全邦舉辦研討會、展覽、演說、街頭戲劇表演等,爭取民眾的支持。他們也從游說官員與議員,在雜志報刊上發表言論,采取法律途徑,串聯國內外科學家組織等多重渠道來反對水庫的興建。經過近10年的抗爭,最終迫使中央政府放棄了沉默谷(Silent Valley)水庫的興建計劃。
這個反水庫運動不僅代表了KSSP政治上的勝利,更影響了KSSP的運動方向,從科學知識的教育與普及,轉而積極為喀拉拉的發展論戰,使科學在發展過程中真正為民眾服務。
三、喀拉拉邦的鄉村自治和民主建設
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的成功與喀拉拉的民主建設和鄉村自治密切相關。
1992年,印度國會通過第73號和第74號憲法修正案;1993年4月24日和7月1日,兩修正案成為印度憲法第9章的內容。1994年4~5月,印度各邦通過了支持法案。由此,印度的基層民主與政權建設獲得了憲法地位。因此,印度的學者把1993年看成是印度鄉村治理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以1993年通過的憲法第73、74號修正案為標志,印度鄉村自治取得了以下“三大進步”:
1 縣、區、村三級自治體制形成,明確了鄉村自治組織的權利和義務。憲法明確界定了29項與村有關的工作義務,并賦予了其18個方向150項的管理權與自主權,從而使基層的民主和自主有了穩定的法律保障,顯示了基層民主對于邦一級和國家一級民主的重要意義。
2 對婦女及弱勢人群的權益有了法律保護。憲法規定:在自治機構中,婦女應占所有席位的1/3,而其中1/3又保留給少數民族(ST)的“賤民”和婦女;而且,憲法還規定將1/3的自治機構官員和議長席位應保留給婦女等等。這些規定對消除社會歧視發揮了積極作用。
3 民主選舉與監督得以推行。由于普選的推廣,選舉者和被選舉者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教育,人們開始關注政治與腐敗問題,民間漸漸興起了監督政府的運動和組織,政府行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監督。
1996年,左翼民主聯盟再次贏得喀拉拉邦執政機會之后,立刻開始三步驟的地方自治分權計劃。
一是制定農村信息化規劃。農村信息化的構想是在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政府部門之間建立網絡,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共建喀拉拉邦農產品市場數據庫,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功能信息化、網絡化。與此同時,將農業市場管理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出口促進組織和經營農產品的公司進行網絡化管理,起到數據集成的效果。農村信息化網絡系統由邦政府信息中心負責協調,會同農業部、鄉村發展部、信息技術部等部門及地方政府共同構建一個政府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建立和運作農村信息化的綜合數據庫系統。印度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已經完成農村市場數據庫系統的開發工作,并已將農村市場連接上網。喀拉拉邦借助印度中央政府的支持計劃,2008年在全邦農村建立起大量互聯網站。農業部、鄉村發展部和信息技術部之間的網絡已經建立開通,通過國家信息中心與各邦和地區政府的網絡聯系也已經建立。實現了電子政務到村級政權的目標計劃。
二是增加地方發展建設資金。1996年,喀拉拉邦推行“人民計劃運動”,邦政府把全部財政預算的五分之一撥給鄉村自治的主體——鄉議會直接使用。同時實行一項還財于民的政策:邦政府拿出預算一半的計劃發展基金的40%直接由村民決定如何使用。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分權措施,使每個公民都有權參與決定這筆政府預算的使用。建立勞動力銀行也是喀拉拉邦著力推行的一項使用政府財政資金發展經濟的一個創舉。鄉民只要在勞動力銀行存款30元就可以成為成員;只要在銀行登記,每月就可保證獲得20天的工作,每天工資一般有22元。雇主則保證可以獲得勞動力的供應,銀行甚至協助預支勞工的工資,也為勞工集體購買勞動保險。“人民計劃運動”開展以后,由于有了直接撥款,鄉民自治組織有了一定經濟底子,以往由承建商承包的政府工程,現在都由勞動力銀行承包。勞動力銀行的參與者四成是女性。自從實行“人民計劃運動”之后,政府的政策規定“計劃發展基金”的撥款起碼有10%要用在婦女項目上面。比如建衛生間就屬于婦女項目之一,其中的一個婦女項目是把全鄉建衛生間的水泥匠工程承包給一個婦女組。參與勞動力銀行的勞工,有225人是全職的(其中四分一是女性),有375人是兼職的(其中一半是女性)。勞動力銀行從事的大都是農業發展(例如鼓勵有機耕作、合作耕作)以及鄉村工程(例如挖井、建房)。
三是推行“民眾計劃”。這是一個分權計劃,是有史以來印度最大規模的“參與式民主”的實驗。雖然此計劃是由政府主導,但KSSP不管在策劃與實踐上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三級管理之外,還有民間組織的參與,它們是與三級管理平行的機構。這些平行機構并不是政府機構,而是非政府組織,是社區自行創建的,其中包括許多自助組織,還有一些工商業的組織,它們幫助社區進行治理。非政府的組織參與非常重要,有了這些組織的參與,使得政府的決策變得更加透明,這對防止政府的行政腐敗起著很好的監督作用。這些非政府組織做得很成功,它們非常重視農業建設,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解決了村民提出的很多問題。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