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局)負責人暨扶貧和移民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會議在南昌召開。會上明確了2012年扶貧和移民工作思路與主要任務。
工作思路:構筑“五·三”工作新格局
1、提高三個新認識。即:(1)在貫徹落實扶貧和移民政策怎么想上有新認識;(2)在努力提高扶貧和移民工作水平怎么辦上有新認識;(3)在不斷改善貧困地區和移民安置區民生怎么干上有新認識。
2、完善三個新機制。即:(1)強化專項政策扶持、行業部門支持、社會力量幫扶新格局;(2)健全扶貧和移民工作績效考評、監督管理和工作考核新機制;(3)加快扶貧和移民工作法制化進程。
3、掀起三個新高潮。即:(1)掀起輿論宣傳新高潮;(2)掀起政策培訓新高潮;(3)掀起深入調研新高潮。
4、樹立三個新形象。即:(1)在建設朝氣蓬勃、奮發有為扶貧和移民干部隊伍上樹立新形象;(2)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上樹立新形象;(3)在堅持廉潔自律、反腐倡廉上樹立新形象。
5、開創三個新局面。即:(1)開創推進新階段扶貧和移民工作科學發展新局面;(2)開創落實新階段扶貧和移民惠民政策新局面;(3)開創促進貧困地區和移民安置區和諧穩定新局面。
主要任務:
一、扶貧開發工作任務。
1、打響改變連片特困地區面貌攻堅戰。2、打響加快貧困地區“三農”發展攻堅戰。3、打響扶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攻堅戰。4、打響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攻堅戰。5、打響提高貧困地區可持續自我發展能力攻堅戰
二、水庫移民工作任務。
1、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政策。2、推進移民后扶資金使用探索創新。3、提高移民示范村建設水平。4、做好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工作。5、加大三峽移民扶持力度。6、穩妥開展小型水庫移民解困工作。7、扎實做好移民穩定工作。
三、自身建設工作任務。
1、加強扶貧和移民部門黨的建設。2、加強扶貧和移民干部作風建設。3、加強扶貧和移民系統黨風廉政建設。4、加強扶貧和移民工作制度建設。5、加強扶貧和移民工作宣傳陣地建設6、加強扶貧和移民部門機關各項建設。
(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理思路抓項目 興產業贛州發展老區不等不靠
1月30日,龍年春節剛過,江西贛州市146個重大項目舉行集中開工儀式,正式拉開了贛南新一年抓項目擴投入、調結構促發展的序幕。
目前,贛州仍有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8個,省級扶持貧困村1119個。這次開工的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民生工程等相關領域,投資總額超過350億元,建成后年產值預計將超過400億元。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說,2011年以來,贛州市圍繞加快發展、轉型發展,深入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不等不靠,只爭朝夕,贛南發展振興工作正呈現有序、高效運轉的良好局面。
著眼于新一輪扶貧開發、促進贛南發展振興,贛州把自2010年12月以來開展的“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升級為常態化、全覆蓋工作。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春節期間,贛州組織市縣鄉三級萬名干部深入一線,既讓困難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兩節”,也為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進行調研摸底、尋計問策。據介紹,贛州市將以此為依據,總結形成調查報告,為制定全市扶貧開發規劃綱要提供重要參考。當前,贛州市還會同江西省,聯合廣東、福建兩省,編制、推動“中央蘇區振興規劃”,以加快老區發展。
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現實,贛州抓緊謀劃推動一批重大交通項目。1月19日,歷時近兩年半建設的贛南大道宣告竣工。這條全長35.7公里的快速城市主干道,穿越11個鄉鎮20個村,串起了贛州中心城區、贛縣、南康三地的同城夢想。而在廣闊的鄉村,贛州也于去年實現了全市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把現代交通延伸到各個村組。
為發揮工業產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贛州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大力延伸完善產業鏈,推動稀土、鎢等礦產產業向生產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及高端應用產品升級。春節前夕,贛州市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順利獲得批復認定。其中龍南、崇義、全南工業園將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贛縣工業園重點發展甜菊糖甙系列產品等生物產業。記者在贛南采訪時了解到,江鎢控股集團高鐵滑線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高強度銅鎂合金吊弦和承力索等6種新產品近日已經通過有關部門鑒定,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贛州孚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插入式混合動力汽車用錳酸鋰電池,可承擔混合動力汽車及電動大巴車等車型的動力輸出,技術水平亦處于世界領先。據悉,2011年,贛州新上類似高新技術產業項目24個,在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光電機一體化、綠色照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五大領域已形成較明顯的優勢產業集群。
項目、產業的良性互動,為贛南發展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2011年贛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330億元,增長12.5%;全年財政總收入180.3億元,增長40.5%,增幅創歷史新高,居全省首位。
(經濟日報)尋烏果業“華麗轉身”為老區群眾脫貧創造條件
尋烏大力“強果富民”發展戰略,要按照“穩面積、提質量、創品牌、拓市場、深加工”的總體思路,以推進標準化生產及工廠化加工為抓手,全面提升果業產業化水平,力促果業轉型升級。目前,全縣果業面積50萬畝,總產量達65萬噸,成為全國重要柑橘類水果產區;產值超12億元,實現年人均果業增收約2400元,是尋烏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該縣在穩定現有50萬畝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依托贛南臍橙良種繁育基地,投資150萬元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柑桔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尤利克檸檬、倫晚臍橙、泰國無酸柚等新優品種的引進、選育、示范和推廣工作,做到培育一批、試驗一批、儲備一批、推廣一批。同時,該縣投入2000多萬元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高桿定位、生物防治、科學施肥、生草栽培、滴灌與肥水一體化”等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綠色食品柑桔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環境監測方法、統一施肥用藥方案、統一基地管理;鼓勵果農采用間伐與靠砧、大枝修剪、有機質改土、種綠培肥、保根施肥、葉面施肥相結合的技術,推廣稀植、疏枝、疏果等技術,加強果園精細化管理。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300萬元資金用于果業產業發展,切實保障果業培訓、新技術推廣、果業安全防控等經費支出。先進生產管理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果品品質,相比傳統管理模式每畝果園還可節約農資和勞動力成本400余元。縣相關部門還整合產業發展資金,鼓勵果農創建現代果業科技示范園,并對低產園、老果園進行改造,擴大綠色果品出口基地建設規模。如今,全縣已建成市級精品果園8個,縣級精品果園15個,經江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注冊備案的出口基地11個、面積3.3萬畝。
尋烏縣以臍橙濃縮、榨汁、膨化、果糕、釀酒等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大果品深加工項目的包裝科研論證,精心編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大的果品精深加工項目,并組建了一支專業招商隊伍進行主攻;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興建果品深加工及冷藏企業;扶持果品深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引進改造、設備更新、品牌建設和新產品研發,引導金融機構在信貸上向果品深加工企業傾斜,逐步打造一批加工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果品龍頭企業。目前,全縣果品加工企業達53家,生產加工能力達623噸/小時,貯藏能力達15萬噸。通過延長產業鏈和上市期,果農可增收5000多萬元。在全國大中城市設立專銷區19個、直銷點41個;依托果品加工企業與銷售終端加強合作,開辟“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營銷新模式,不斷拓寬果品銷售渠道。如今,該縣已與香港綠之島和英國樂購兩家大型零售巨頭簽訂了贛南臍橙、尋烏蜜桔采購合同,合同量達3萬噸,與上海易果網、北京吉之島等網絡銷售平臺合作,年可銷售臍橙300萬斤。
(尋烏扶貧和移民辦潘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