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宗旨是為成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這一組織的產生是在農業經濟市場化發展形勢下,應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服務功能匱乏,農村土地分散無法形成規模經營,單個農戶缺少市場力量等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自發形成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是解決農村經濟、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有效形式,特別是在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之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和建設走上規范化、法制化道路,在全國范圍蓬勃發展,新余也不例外。
一、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80年代初自發形成、自由發展。2007年7月24日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掛牌,從此進入規范化、法制化及快速化發展軌道。截止2011年3月,在工商部門依法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85家,按農業生產專業劃分,分別為糧食種植業114家、畜牧養殖業85家、水產養殖14家、油茶種植業14家、農機6家、果業51家、蔬菜種植業41家,其它專業60家,幾乎涵蓋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部領域,社員數量達到29693人,輻射帶動農戶8萬戶,占全市總農戶的36%。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11年3月底,全市農合組織共銷售各類農產品總額30459.6萬元,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值3106萬元,為社員節約生產成本300萬元左右,帶動社員年人均凈增收500余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新余發展迅速,促進了我市農業的規?;l展與產業升級,但在移民安置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量少、規模小、對移民區發展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移民區開發未能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行有效結合。
二、我市移民區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能有效結合的主要因素
在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態勢良好的情況下,移民開發未能與農民專業社發展進行有效結合的因素表現在:
一是現階段移民區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出發點不一樣。移民從經營多年的家園搬到新環境居住,各項基礎設施缺失,生產能力受到制約。第一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規劃的編制與實施主要以改善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以農田水利、地方交通為重點,通過實施人畜飲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移民用電工程、地方交通工程、移民搬遷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及文教衛生工程等,逐步解決移民用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幫助移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使移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簡言之,移民工作一直注重移民區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主要扶持基礎設施建設。而對移民搬遷后農業產品流通銷售方面規劃結合不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農業市場化而生,以農產品生產經營為主要內容,注重農業各領域的產業化發展。雖然兩者都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但出發點不同,因而結合點不多,導致聯系松散。
二是移民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動力來源不相同。移民部門是為移民區開發建設而設立,其根據移民區的實際需要,制定移民區開發計劃,提供資金來推動移民區開發項目的建設。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各單個農戶面對市場挑戰時的自發聯合,從而增加自身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不至成為被動的價格接受者。也就說移民區開發是移民部門從外部施以推動力,較多使用行政手段,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內生的源動力,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只是起輔助作用,引導其規范發展。所以推動移民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手段與方式不同,若無有意識的協調就無法自然整合到一起。而目前移民部門與農業部門在發展農民專業組織共同推動移民區開發方面還缺少有效的銜接機制。
三、移民開發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必要性
我市移民區開發近年來在移民工作部門的強力推動下,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生產與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漸將工作重點從改善基礎設施轉移到發展移民區農業生產上來,移民部門迫切需要一個能促進移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手段。而近年的實踐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集中資源、分擔風險、共享利益的特點,成為單個農戶與市場連接的中介,能提高農戶在市場交易中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近年的迅猛發展后,也遇到融資困難、資金鏈斷裂,管理與生產技術滯后等瓶頸,也要求有新的力量加入其中,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因而在移民開發進程中有必要探索一條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加快推進移民安置區開發步伐的新路徑。
四、移民區開發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可行性
雖然目前移民區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工作出發點與動力來源上不同,而沒有找到很多的契合點來相互促進。但兩者之間其實有許多優勢互補的地方。對移民區開發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可行性,可從差異化合作與參與式發展兩個方面進行粗略的探討。
(一)移民工作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差異化合作
移民開發與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推進移民區生產生活進步的有效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重要載體,在移民工作中,有效的配合,充分利用其優勢,進行合作,既可以增強優勢,又可以發揮其有市場資源的要素,帶動農民產業發展。前者可以想象成整齊劃一的集體操表演,后者可以類比為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的流水線作業。差異化合作則介于兩者之間,主要是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不同的責任,但為組成一個有機系統有時也“越俎代庖”,有點像足球比賽后衛做好防守工作外要助攻前場,前鋒回到后場得參與進攻,有隊友失位的情況下還得有人適時補位。而現階段移民部門與農業部門的合作更像是流水線作業,各負其責、缺少協調,沒有相互參與到對方工作中去。
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移民部門要主動與農業部門加強協調溝通,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差異化合作。例如國家對移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有較為充足的扶持資金,可以增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渠道,在資金上扶持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移民區土地等生產資料相對較少,移民加入或組建農民專業合作可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上積累了許多經驗,所以發展生產的移民項目可以更多地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實施,使移民資金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跨區域的特性,可將移民區與非移民區、移民與非移民聯合在一起,使非移民也從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得到國家移民政策的好處,也有利于移民與非移民的利益協調。
(二)參與式發展理論視角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移民區開發中的作用
傳統發展理論認為,通過對發達地區發展道路的模仿,制定一套發展計劃,在貧困地區自上而下地推行,就能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但很多計劃往往因為在許多細節上與當地文化傳統等實際情況相悖,而使貧困地區發展剛剛起步又陷停滯,未能實現最初的目的。參與式發展理論是對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強調所有受益人對發展項目設計、實施、監督的全過程參與,使發展項目能滿足民眾的需要,公正、平等的實施。
一直以來移民區的開發都由移民部門強力介入、行政推動,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方式,其中隱含的是傳統發展理念。為了使移民開發走上可持續性發展道路,是改變我們的發展理念的時候了。若從參與式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推動移民區開發十分有效的載體。
第一,參與式發展理論強調受益人在決策及選擇過程中的介入。移民區開發要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用,每一個移民都參與移民區開發計劃的制定過程不現實,但不同領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代表移民的要求主動與移民部門充分協商討論,共同制定移民區開發計劃。
第二,參與式發展理論強調鄉土知識及其創新,當地群眾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充分地將他們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發展項目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本土社會環境中產生并發展的經濟組織,了解當地人的所需,充分掌握了本土知識并能集思廣益發展創新。
第三,參與式發展理論強調對資源的利用和控制。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身就有集中資源的特性。推動移民工作,提高移民地區生產生活水平,優化利用好有效資源,調動移民部門參與指導移民搬遷區農民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利用好政策,鼓勵發展。
第四,參與式發展理論強調發揮受益人的能動作用和增強責任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作為移民發展致富的載體在推進移民區開發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會各盡其所。
可見,若用參與式發展理論來指導移民區開發,政府部門的推動力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驅力就能很好的結合,共同推動移民區的發展。
總之,通過差異化合作與參與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從移民開發中汲取資源發展自身,帶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進而加速移民區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升移民區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