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全縣總人口數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萬人,下轄6鎮3鄉4個國有林場。全縣國土面積15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7.4%,是一個山多地少典型的山區貧困縣,也是全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而廣,列全省之首。據統計,2011年地質災害點及隱患點達3977處,涉及農戶近1.2萬人,涉及全縣行政村多達61個,占全縣行政村的60%。因地理等原因,近年來,農民依山建房、挖坡建房比率高達63.3%。2011年全縣境內共有大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57座,涉及庫區移民8220人。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經濟發展缺乏潛力,扶貧和移民工作難度大。在省市扶貧和移民辦的精心指導下,縣委、縣政府以成立縣扶貧和移民辦為契機,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按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總體目標,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開發式扶貧、社會參與和公開透明的原則,積極深入開展移民扶貧搬遷、水庫移民后扶解困、貧困移民技能培訓和致富等工作,開創了扶貧和移民工作的新局面。2011年,共建設集中移民安置點36個,累計完成移民搬遷725戶2900人,對223名貧困青少年勞動力進行了轉移培訓,對210名移民進行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并實現就業率達100%;通過擴大社會扶貧領域,引進或扶助各種致富項目18個;通過創新直補資金發放、積極跑項爭資等方式,向上爭取水庫移民政策等資金近500萬元,近4千名移民通過惠農資金“一折通”享受到了黨的溫暖。隨著我們跨入2012年,銅鼓的扶貧和移民事業在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的同時,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回顧過去的一年,我縣在扶貧和移民工作的實踐中集思廣益,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領導重視、上級關心是做好扶貧移民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我縣始終把扶貧移民工作與建設和諧幸福銅鼓有機結合,憑著銅鼓革命老區“5+2、白+黑”的工作精神,高度重視扶貧移民工作。一是穩步推進。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四套班子分管領導為副組長,扶貧和移民辦、林業、水務、農業、民政、國土資源等十多家單位的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縣扶貧和移民工作領導小組。把扶貧移民這項富民工作納入了全縣“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時不定期進行專項督查。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探討扶貧移民工作,在各方面給予最大的支持。二是完善機構。2010年,我縣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將原老建扶貧辦和庫區移民辦兩個副科級單位合并組建成立了縣政府管理的一級單位,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定編12名,配齊配強了領導班子,充實了各股室力量,落實了專門的辦公場所,配齊了各類辦公設施,劃撥了專項辦公經費。在簡潔的成立儀式上,縣主要領導親自進行了揭牌,各地移民自發到場鼓掌。三是各方厚愛。在我縣開展扶貧移民工作的過程當中,上級部門十分關心和支持我縣的“綠色崛起、和諧發展”,2011年先后有7批次省市扶貧部門領導親臨銅鼓縣指導工作,有12批省市直單位派駐扶貧開發工作組,與我縣的扶貧移民行政村實行“一對一”面對面幫扶,通過引進項目、援建項目、幫扶資金等多種形式,加速了移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僅“十一五”期間,已使4個省定和4個市定貧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325個貧困家庭告別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貧苦生涯。
二、創新機制、更新理念是做好扶貧移民工作的保證和源泉
扶貧移民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思索,在工作中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干部的工作能量,激發群眾的脫貧致富的意愿,變憧憬羨慕為埋頭實干,臨淵羨魚為退而結網。一是建立“四農”工作機制。全縣扶貧開發干部牢牢銘記“群眾生活一日不脫貧,干部責任一日不脫鉤”的服務理念,通過“進農家門、說農家話、訪農家苦、解農家難”的工作機制,共幫扶貧困戶40戶158人,為貧困群眾辦實事48件。二是實行定點結對幫扶機制。對居住著移民的行政村和貧困移民進行直接掛點幫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今年參加全縣扶貧工作幫扶的省級定點包扶和定點幫扶單位、縣直各單位和非公有制經濟體達130多批,幫扶干部近1000人,幫扶對象1800多戶,扶助困難學生42名,解決就業65人,為群眾辦實事238件,綠色幫扶工程扶助對象312戶,栽種樹苗1萬多株,全縣累計幫扶資金和捐贈幫扶物資達400多萬元,引領2000多人告別了貧窮的日子。三是建立了鄉鎮扶貧開發考核機制。我縣把扶貧移民工作列入縣鄉兩級民生工程重要考核內容,各鄉鎮與縣扶貧和移民工作領導小組簽訂年度目標責任狀。同時,規定每月25日至28日為月報日,各鄉鎮定期向領導小組匯報扶貧移民工作進展情況。另外,縣領導小組辦公室不定期下到扶貧移民點就工程質量和進度進行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對在扶貧移民工作中弄虛作假的,移交相關部門嚴肅處理。四是健全項目管理機制。我縣為了切實加強扶貧移民扶持項目的管理,確保工作成效,專門出臺了《銅鼓縣扶貧和移民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資金嚴格執行縣級報帳制,縣鄉兩級達到“專戶、專帳、專人”的“三專”管理。同時為降低行政成本,方便群眾辦事,提高工作效率,采取“一四”集中辦理日:即每周周一、周四集中辦理基層群眾事宜,同時采取月“基層工作日”,即每月下鄉督查,調研不得少于2日。針對各村的扶貧和移民項目一項一檔資料不全問題,對全縣各鄉鎮(場)扶貧和移民分管領導和專干進行培訓,并明確各村建檔資料由各鄉鎮(場)把關,從而減少往返縣城辦事的煩惱。針對扶貧和移民項目驗收辦結時間相對較長的情況,采取“153'’限時辦結制。即:扶貧移民項目工程竣工后,由項目建設單位提出驗收申請并提供驗收相關資料,業務股室在1個工作日內對項目檔案資料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在5個工作日內組織驗收,驗收合格后3個工作日內下撥項目資金。五是實行項目驗收機制。為了避免項目管理中的漏洞,確保資金安全,確保項目建設的高質量,我縣決定項目驗收由縣扶貧和移民辦牽頭組織,財政、審計相關業務主管部門,鄉鎮村領導及群眾代表組成驗收小組,財政、審計負責資金的監督檢查,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則出具書面的驗收報告,群眾代表則對項目建設的全程進行監督,縣扶貧和移民辦則帶齊所有該項目建設的資料現場核對,包括同一參照物的新舊照片對比,同時還要檢查是否建有項目監督牌(項目監督牌包括項目建設名稱、單位、時間,項目建設概況、總投資,扶貧和移民投資金額等)。
三、工作做實、成績凸顯是做好扶貧移民工作的重點和目標
為了有效防止扶貧移民資金的流失,確保扶貧移民資金用在刀刃上,我縣從農業常住人口、項目或安置點選址、項目或安置點建設要求等六個方面做了詳細的限定,通過下發文件、召開會議、走村上戶等形式進行宣傳說明,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文件規定。2011年,我縣扶貧和移民工作乘黨的好政策、干群齊心等多股“東風”,發展呈現了“七大基本態勢”。一是收入水平逐漸穩步增長。全縣扶貧行政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915元增至2011年的2076元,庫區移民收入達到2195元左右。二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扶持基礎設施項目36個,新修水泥公路39公里,通水通電725戶,架設電線6.3千米,鋪設引水管道9公里,修建山塘9座,修建橋梁30座,新建排灌站5座,修建沼氣池250個,解決飲水困難人口6000人。三是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扶持主導產業項目13個,直接扶持貧困農戶和庫區移民236戶。在貧困農村和水庫庫區興建林果、油茶、蠶桑、茶園、藥材等種植面積5500畝,發展豬雞鴨和草食畜牧養殖2萬頭(羽)以上,發展養魚、養蝦以及其他特種水產養殖水面近500畝。四是公益事業逐步完善。重點村和庫區、移民安置區結合開展新農村建設,實施公益事業建設項目6個,新建和修繕學校5所,清理垃圾15萬噸、排除路障180多處,改造村級公路144公里、改水90處、改廁200多個。建設庫區、移民安置區示范村6個。五是跑向爭資工作力度加大。在移民搬遷指標、申請全國扶貧創新試點縣、省定貧困重點村、項目資金等方面,通過與中央、省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溝通,扶持傾斜銅鼓縣的力度逐年加大,極大地促進了縣城經濟的發展。六是移民逐步和諧穩定。我縣先后制定了《銅鼓縣扶貧和移民辦移民維穩集中行動月活動方案》和《關于成立“化積案、解民憂、促和諧”集中行動月活動領導小組的通知》,使移民維穩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通過密切移民關系,耐心解答移民群眾訴求,及時處理移民來信來訪所涉問題,一年來沒有出現集體上訪、越級上訪現象,確保了移民的和諧穩定。七是移民自我發展奔安康。我縣在抓扶貧工作上,在“輸血”的同時,更注重“造血”。一方面,利用先進典型引導和轉變移民思想觀念,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改善生產條件,為實現自我“造血”創造條件。與此同時,采取能人帶動,幫助特殊貧困群眾實現“造血”功能。一年來,據不完全統計,移民遷出地林地生態恢復面積達1200余畝,移民戶發展茶葉、中草藥材等種養基地2000余畝,涌現種養大戶56戶,20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自我脫貧。 在嶄新的2012年,我縣將在2011年的基礎上,一如既往地繼續探索扶貧和移民工作新模式,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加速推進全縣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