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以來,江西省豐城市在江西省、宜春市扶貧和移民辦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移民扶持力度,共投入移民扶持資金1.29億元。通過扶持,移民的生存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我市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移民基本情況
豐城市位于贛江中下游,全市共轄5個街道、20個鎮、7個鄉、80個居委會、467個村委會,總面積2848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全市共有大中型水庫10座,大中型水庫移民38262人,涉及全市29個鄉鎮(街道);有小型水庫390座,其中小一型水庫38座,小二型水庫352座。
二、主要成效
(一)直補資金及時且順利發放。
我市每年年初對已核定的移民直補人員進行動態管理,五年來累計核減移民958人,全市移民直補人數由2006年的27690人變更為2011年的26732人。到目前為止,共計發放移民直補資金8188,38萬元,移民每人每年政策性增收600元,直補資金的發放直接增加了移民家庭的經濟收入,為困難家庭提供了基本生活來源,解決了溫飽問題。
(二)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近年來,我市維修加固水庫68座,閘坡堰壩14處,改建水塘6個,渠道維修86.96千米,興修排灌站16個,冷漿田改造575畝,低產田改造25畝,進村公路589千米,機耕道22千米,橋梁29座,打井130口,安裝自來水27處,進村電網改造4.8千米,新建小學28所,中學1所,學校維修11所,學校附屬設施建設5處,廁所3所,新建沼氣池46個,排水溝2.05千米,新建文化活動中心12處,改廁7處,巷道硬化4.78千米,村內水泥路12.14千米,門塘整治12處,硬化曬谷場2200平方米。這些項目的實施,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地移民的“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等基本問題,極大地促進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發展,確保了當地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移民示范村建設成效顯著。
五年來,我市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在全市安排了20個移民示范村建設,投入扶持資金401.048萬元。全面實施了“三清三改”和文化活動室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四)生產開發穩健起步。
重點對立體養殖、果樹栽培給予扶持,建立葡萄基地1個,綜合性果園2個,總面積420畝;建立2個大型的生豬養殖基地,年出欄1萬頭。共計投入扶持資金111萬元。(五)科技培訓扎實有效。舉辦蔬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生豬養殖及疾病防治技術等實用技術培訓班14期,培訓移民2200人次。移民就業人數達540人。
三、主要做法和體會 (一)強化領導,增強了移民工作的執行力
1.構建了四級移民網絡。豐城市委、市政府把移民工作列為民心工程,納入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架構了四級移民工作網絡,在市、鄉、村、組配備專職人員,落實專項經費,確保了移民工作有人辦事、有錢辦事。
2.列入了民生考核目標。市委、市政府把移民工作列入了對鄉鎮民生工程的考核,出臺并下發了績效考核辦法和獎懲制度,每年聯合財政、審計等部門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財務結算、和諧穩定四個方面對各鄉鎮(街辦)的移民工作進行年終綜合考核,評比出三個優勝鄉鎮,并給予其10萬元的項目獎勵,激發了鄉鎮的工作熱情、增加了鄉鎮對移民工作的重視程度,移民工作被提上了鄉鎮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
3.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為了規范移民工作,我們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首問負責、動態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績效評價等工作制度,同時為了確保移民資金的安全運行,出臺了縣級報賬制、責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的問責制,有效地促進了移民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二)科學管理,增強了移民工作的操作力
1.堅持規劃先行。我們把做好水庫移民規劃作為移民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來謀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咨詢公司對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每五年進行一次詳細全面的科學規劃,編制了《豐城市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五年規劃》、《豐城市大中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豐城市小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這些規劃的編制為移民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2.實行“六個統一”。為了使項目實施取得政府、社會和移民群眾“三滿意”的效果,我們做到了“六個統一”,即統一規劃實施、統一報賬程序、統一資金管理、統一建立賬目、統一制作項目標志牌、統一規范檔案。通過“六個統一”,使項目管理有目標、項目實施有制度、資金使用有方向。自后扶政策實施以來,我市沒有一個項目出現質量問題,沒有出現一起挪用、截留項目資金的事件發生。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
3.提高服務水平。我們把增強移民干部素質、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作為一條準則始終貫穿于整個移民工作。每年定期組織兩次以上全市移民干部學習班,及時將黨和國家的移民政策傳達貫徹下去。要求每個移民干部樹立“移民工作無小事”的觀念,要求市移民辦干部每月下鄉調研不少于十天,鄉鎮移民干部要深入每個移民村組了解民情,要求村組干部密切關注移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化解矛盾。五年來,全市沒有發現一起群體性和越級上訪事件,市政府在全市開展的對部門信譽度的民意調查中,移民群眾對移民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0%以上。
(三)突出實效,提高了移民工作的滿意率
1.在項目選擇上尊重民意。堅持“三原則”,確保計劃項目安排合理。一是堅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原則,在上報年度計劃項目時,必須征得移民群眾同意方可予以上報。二是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杜絕項目計劃上報存在暗箱操作。各村在上報年度計劃項目之前,必須張榜公示。公示必須注明項目名稱、建設地點、投資規模、建設年份等要點,確保項目敲定程序的公開、透明。三是堅持“輕重緩急”的原則,對于移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安排實施。
2.在項目實施上維護民權。讓移民群眾全程參與項目管理。一是參與設計論證。選派移民群眾參與項目的前期設計和論證,充分聽取他們的合理化意見。二是參與確定項目實施方式。實施項目的決定權在移民,是村組實施還是實行承包,必須由移民說了算。三是參與招投標。不論是公開招標還是邀請招標,除了鄉、村干部參加外,還邀請移民群眾參與,確保項目在陽光下操作,防止暗箱操作,消除以往有的移民總認為工程隊是鄉、村干部指定的誤區。四是參與項目實施過程。由村民推選產生項目管理小組,全程參與項目工程管理,確保項目質量。
3.在扶持政策上落實民利。為了使移民群眾充分享受到黨和國家的后扶政策,我們把維護移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直補資金發放上,做到及時足額地發放;在項目安排上,對在水庫搬遷過程中為接收移民做出貢獻的安置區村組進行重點傾斜,對移民重點村組推廣示范村建設,對移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大力扶持,全市80%以上的庫區和安置區的移民村組基本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在生產扶持上,樹立“一鄉一策、一村一品”的思想,鼓勵和引導移民群眾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參與種養殖項目,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種養殖大戶和以村小組為單位成立了經濟合作社的種養殖協會,每年安排項目資金總額的20%給予扶持。如我辦重點扶持的洛市鎮上村村葡萄基地120畝,通過扶持,當年創收12萬元,極大地激發了移民群眾的參與熱情。